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过屈位不稳定与颈源性眩晕发病的相关性,评价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方法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组成病例组,共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为53.80±6.40岁;均经有关科室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眩晕,确诊为颈源性眩晕。选取健康志愿者组成正常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年龄为51.20±5.31岁。均否认眩晕病史及颈肩痛、上肢麻木、疼痛等病史,排外各型颈椎病病史,排外颈部外伤及手术史。两组均接受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按照冷辉等的颈椎不稳定诊断标准,统计两组发生颈椎不稳定的几率,并测量颈2-7椎体后缘角度,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45例,0例发生不稳定,发生几率0%,颈2-7椎体后缘夹角3.61±0.43;病例组62例,44例发生不稳定,发生几率70.97%,颈2-7椎体后缘夹角6.86±0.93。病例组发生不稳定的几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两组颈2-7各节段相邻椎体后缘夹角平均值的对比,病例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性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下颈椎不稳定与颈源性眩晕发病存在相关性;下颈椎椎体后缘前后滑移[结论]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简单、经济、实用,为颈源不稳定的参考值应定为1mm,可能更适宜于颈源性眩晕的患者;在颈源性眩晕的患者中,颈椎椎体后缘间夹角达到7°以上,即可产生颈源性眩晕,较参考值认为的11°更低。第二部分:不同年龄阶段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探讨[目的]通过年龄分组,探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补充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分类中医证型。[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2例,所有纳入病例行病史记录、体格检查、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颈椎MRI、颈部MRA、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分别接受两位高年资的中医临床医师进行舌诊、脉诊及辨证分型,根据自制颈源性眩晕相关因素记录表登记患者各类信息,将纳入病例按照年龄分组,小于等于50岁者为Ⅰ组,大于50岁者为Ⅱ组,分析对比两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差异。[结果]一不同年龄组内各种症状表现的分布特点:Ⅱ组发生眩晕的几率较Ⅰ组显著增高(P<0.01);头晕是两组病人共有的症状,但Ⅰ组表现为头晕的几率较Ⅱ组增高(P<0.05);颈肩枕部痛是两组病人最常伴发的症状,两组的发生几率无显著差异(P>0.05);耳鸣耳聋在Ⅱ组中发生的几率较Ⅰ组显著增高(P<0.01);恶心呕吐在Ⅱ组中发生的几率较Ⅰ组显著增高(P<0.01);猝倒在Ⅰ组中出现1例,阳性比例太小,未进行统计对比;二不同年龄组内各种临床体征的分布特点:两组中旋颈征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与Ⅰ组间过伸过屈试验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发生枕颈肩部压痛的几率高于Ⅰ组(P<0.05)。三不同年龄组影像学表现的对比分析:两组均有颈椎骨质增生表现;Ⅱ组较Ⅰ组更易出现颈椎生理曲度的异常P<0.05);两组间发生下颈椎不稳定的几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均无发现寰枢关节不稳定;Ⅰ组内有1例存在寰椎沟环形成;Ⅱ组较Ⅰ组发生颈椎间盘变性的几率显著增高(P<0.01);两组间中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的几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出现椎动脉异常的几率较Ⅰ组显著增高(P<0.01);两组患者中均未见椎动脉缺如;Ⅱ组的TCD检查中出现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几率较Ⅰ组显著减少(P<0.01);Ⅱ组的TCD检查中出现椎动脉速度减慢较Ⅰ组显著增高(P<0.01)。四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Ⅰ组,以实证为主(95.65%),常见证型为痰湿上阻证(91.30%);Ⅱ组,实证所占比例明显减少(25.64%),以虚实夹杂证为主(66.66%),常见证型为肝肾亏虚、痰湿上阻证(64.10%);不同年龄组的证型分配特点不同,Ⅰ组内实证显著较Ⅱ组增多(P<0.01);Ⅱ组内虚实夹杂证显著较Ⅰ组增多(P<0.01);痰湿上阻证占实证的大部分(P<0.01);肝肾亏虚、痰湿上阻证占虚实夹杂证的大部分(P<0.01)。[结论]1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头晕是50岁以下病人的主要症状;频发、持久的头晕和在加重时出现眩晕,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是50岁以上病人的特点。颈肩枕部疼痛是颈源性眩晕区别于其他眩晕的最具特征性表现。作者认为应将合并颈肩枕部疼痛纳入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内。2旋颈征及过伸过屈试验阳性是诊断颈源性眩晕的主要体征。3影像学检查:颈椎增生、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突出、椎间不稳定是影像学检查的主要表现;TCD的改变有利于本病的诊断,Ⅰ组的TCD检查以血流速度增快为主,Ⅱ组以减慢为主。MRA作为无创性的检查,能够清楚提供椎动脉的受压、有无畸形等信息,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应该推广应用。4颈源性眩晕的中医证型归类为:实证痰湿上阻型,瘀血内阻型;虚证:肝肾亏虚型,气血亏虚型;虚证:脾虚湿胜型,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气虚血瘀型。“痰湿之邪上扰清窍”为颈源性眩晕的主要病机。不同年龄组的证型分布不同,Ⅰ组内实证居多,Ⅱ组内虚实夹杂证居多,体现了病情的演变发展的规律,与《内经》关于精气盈亏规律的观点相同。第三部分:中医辨证论治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辨证论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日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就诊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及中医辨证论治组,两组各31例,中医辨证论治组: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75±10.67岁;病程3个月~9年;所有病例均以反复发作头晕及眩晕为主要症状,发作次数为3~6次。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86±11.67;病程4个月~10年;所有病例均以反复发作的头晕及眩晕为主要症状,发作次数为2~7次。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理疗、制动休息等。中医辨证论治组:在综合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论治。对所有病例,进行治疗前评分,定期随访,以治疗后3、6个月为随访时间点,对比治疗前后疗效、眩晕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一病例组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两组共62例,其中痰湿上阻型31例;瘀血内阻型1例;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26例;脾虚湿胜型1例;肝肾亏虚型2例;气血亏虚型1例。二中医辨证论治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存在可比性。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中医辨证论治组治疗后3、6个月疗效较中药组提高。三中医辨证论治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对比:中医辨证论治组眩晕复发的几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可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其疗效得到强化,并且复发率得到降低。
其他文献
我国目前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存在无法跨地域使用、不能自愿开立账户及缴纳、申请贷款缺乏公平及监管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改革现有住房公积金体制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笔
目的:研究针灸疏经调脏法对脑梗塞偏瘫病人康复疗效影响。方法:将15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疏经组、调脏组及治疗组(疏经调脏组),三组按1:1:1比例,因脱落4例,最后入组为疏
研究目的:观察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治疗效果,为临床上使用电针治疗的频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
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机器翻译常用的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对现有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机器翻译的未来进行展望。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为目前中药鉴定、中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中药指纹图谱成为中药研究近年来最热门的领域。随着中药指纹图谱实践的广泛开展和利用这一技术进
意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它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中医的推拿手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没有阻止或逆转COPD疾病进程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其病理过程及新的治疗
背景近年来慢性颈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给众多患者带来很大的病痛不适,并随之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探讨治疗和预防慢性颈痛的有效优化方案具有深远的
小微企业是县域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近期以来多次做出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霸州市自2012年制定出台《霸州市金融支持小
本文阐述了公务接待与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关系,指出了当前公务接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为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