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资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兽类为例,通过对唐宋时期历史文献中的动物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复原当时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兽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将其与目前该地区的兽类资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前后变迁情况及引起变迁的原因,同时,根据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原理,分析和探讨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从而丰富历史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变迁研究的学科内容,同时为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保护、恢复以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该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该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的说明.二、该研究的史料运用与研究方法的探讨.对研究中历史文献资料的选择、运用进行说明和讨论,从而得知,中国历史文献的数量多、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为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记录者的主客观条件、文献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又使得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局限性,因此,科学地、有选择地运用史料是进行该项研究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三、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兽类资源状况的复原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动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兽类资源概况,并着重对文献记载较多的食肉动物、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的地理分布、数量规模进行推测和论述.四、基于动物文献记录的区域生态环境探讨.以动物资料分析为基础,根据动物与植物的关系推测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山地区域尚有一定保存.总体上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的多样性程度较高,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五、就唐宋时期和当前的兽类资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变迁及原因.唐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兽类资源状况与当前相对比,总体上,动物种类由丰富转变为单调,分布区域由广泛转变为狭小,数量上总体呈下降趋势.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提出两种参考模式,阐明生态恢复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中国并非唯一甚至也非主要的输出移民的国家,但长久以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对其福籍的认同与联系的密切程度则无以伦比.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侨乡经济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明初朱(木肃)撰写的《救荒本草》是我国一部科技名著,它首次对野生可食用植物的救荒作用和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开启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科学思想角度对《救
对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必将有助于对转轨经济认识的深化,从而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多纬度、多层次的有益参考,这就是该
陆炳出生在一个锦衣卫家庭,凭借着火中救驾的功劳得到明世宗的宠信,他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三十九年(1560年)出任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不但官居高位,而且屡获殊荣,是
该文主要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历程.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法西斯战败国,受到国际社会的惩罚、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但是在战争结束不到20年
目的克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DPKs)基因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利用反转录PCRC(RT-PCR)和CDNA末端快速
该文拟在理清史实的基础上,对赫尔岑村社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并对其影响加以评价.该文的基本观点是:赫尔岑村社社会主义理论对"俄罗斯思想"的发展、对俄国民粹派运动的
宋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苏州更是因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引起北宋统治者的关注。国家既要增加赋税收入,又要保持江南地区的繁荣稳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
崇虎习俗是人们崇拜虎而形成的习俗.崇虎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如此,崇虎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