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黑痣病鉴定技术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 : 41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黑痣病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马铃薯抗黑痣病鉴定技术及抗病机制对马铃薯抗病育种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以28份马铃薯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马铃薯抗黑痣病鉴定技术,同时对马铃薯材料进行了抗性评价,并从马铃薯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方面探讨其抗黑痣病机制,结果如下:1.从马铃薯地下茎黑痣病病样上分离到1个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为致病菌。经鉴定该菌为立枯丝核菌AG2-1(Rhizoctonia solani AG2-1)。2.立枯丝核菌AG2-1能产生致病毒素,为致病的关键因子,但低浓度的毒素对马铃薯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3.初步建立了马铃薯黑痣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首先利用薯片接种和毒素处理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再以麸皮培养物2~4g田间单株接种鉴定。4.28份马铃薯材料的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地下茎和块茎的抗性具有相关性,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没有免疫和高抗的品种,品种底西芮表现较高的抗病性,而夏坡蒂、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多数品种表现为感病。生育期长的品种较抗病,生育期短的品种感病。红皮等马铃薯表皮颜色较深的品种较抗病,白皮品种感病。5.病原菌侵染过程的研究表明,侵染块茎、地下茎和地上茎的的最初侵染时间分别为4h、8h、8~12h。侵染过程中产生少量疏松的侵染垫及大量的附着胞,附着胞有二叉状、球状、三叉状、足状及不规则形状,在附着胞的前端有明显的侵染钉。地上茎产生的侵染结构最多,地下茎和块茎相对较少。病原菌侵染块茎的途径主要是角质层裂缝、皮孔、细胞间隙,也可从伤口及直接侵入;对地下茎的侵染途径主要是表皮裂缝、皮孔、细胞间隙;地上茎主要是通过细胞间隙或直接侵入,少量菌丝从气孔侵入。6.感病品种大西洋比抗病品种底西芮侵染结构多,侵入组织内的菌丝也多,皮孔大而多、角质层薄、表皮较粗糙、蜡质含量较少。7.黑痣病菌毒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OD、PPO及SOD活性升高,在毒素处理24~96h,3种酶活性与马铃薯品种抗病性正相关。毒素也能诱导CAT、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但几种酶活性的变化和品种的抗病性不相关。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木质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且抗病品种增加值明显多于感病品种。毒素处理后马铃薯体内MDA含量增加,96h以内抗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毒素伤害马铃薯幼苗,使其细胞膜透性增加,感病品种的细胞膜透性增加的较早且幅度较大。8.对马铃薯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抗黑痣病关系研究表明,可溶性淀粉含量和抗病性正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病性负相关,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和品种的抗病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使用面源模拟刻度体源不同高度处薄层的探测效率,随高度积分获得了妒5mm×25mm州Am体源及气态私。Am源的探测效率,模拟刻度结果和LabSOCS计算值的偏差在±7%以内。同理,
近年来,供应链模式的快速发展,在重构企业的竞争模式的同时还在全球商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供应链变革不仅改变传统的竞争模式、盈利模式、市场结构,而且给行业带来巨大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渗透到了人们工作日常的各个方面。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关键,通过有
面对乡村建设之中乡村可识别性较低、乡村集体记忆淡薄的问题,本文以"乡愁记忆"为切入点,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随着人类对空间领域研究的拓展,要求雷达系统在发现距离,定距精度和分辨率等指标上有所提升。线性调频脉冲形式的信号具有大时宽带宽积,能够探测到更远距离的目标,并且在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应用越来越广、能力越来越强,人们也越发意识到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的重要。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的核心,在移动通信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 在许多桌面式激光打印机中,初级充电采用电晕放电技术,即通过电晕丝(又称电晕放电电极)来实现对感光鼓表面充电;但在新型的激光打印机中,取消了电晕丝和抹除灯,代替的是
近年来,随着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成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将这两种技术的结合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一种共识。本文着重阐述RFID技术在门禁与考勤系统中的
短波通信中,多径传播产生的衰落问题会在接收端产生严重码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ce, ISI),严重影响通信质量。众所周知,分集技术是克服衰落的有效手段。论文立足现有接
翻译腔是英译汉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此褒贬不一。通常人们对翻译腔是贬斥的,认为它不仅影响到源语信息文化的传递,而且也损害了目的语的健康。但也有人认为翻译腔不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