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出美好的前景,教师的教学方式、思维模式、教学观念都处于一种新旧交替的转换中,与此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处于新旧交替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一线教学岗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分析“困惑”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便更好的提高理论水平,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第一部分课改实施的困惑教师的困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面教改,教师往往敝帚自珍,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出现困惑局面,表现在:历史教师结构“老化”,出现断层;教育教学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的无效化。学生的困惑:在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困惑”。表现在:1、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基本知识被淡化。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是一个考验。2、学习方式形式化。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缺乏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更缺乏质疑的精神。3、严重的两级分化。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同,在新课改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课程资源的匮乏是课改的瓶颈,一般存在如下问题:1、校内课程资源的缺乏。2、校外资源的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1)课时不够。(2)学校、教师面临重大安全压力。(3)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其他客观因素:1、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有很大的难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新课程改革的意识,有没有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机制,这是关系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2、评价制度的落后。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考试评价体系。3、高考指向的不明确。在教学中存在:(1)一个课标多个版本的教材。(2)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此外,新课改还存在教师继续教育薄弱,校本课程研究缺乏专家引领,课改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等。第二部分解决的对策寻求教师层面困惑的解决对策:观念是行动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应做到:1、转变教学观念。2、完善专业素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3、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营造教研氛围,开发校本课程。4、树立历史教育观。历史教师必须重新明确历史的教育功能、社会价值,探究历史的教育目的。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5、转化教师角色。6、改进教学方法。寻求学生层面困惑的解决对策:1、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历史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史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改进评价方法。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正确评价学生,打破考试评价的唯一性,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寻求其他层面困惑的解决对策:1、课程资源:(1)颁行政策法规以保障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2)营建正确良好的社会观念和氛围。(3)合理利用现有资源。2、落实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加快新课改的步伐,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幅度是最大,主要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和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对长期以来沉闷的中学历史教育有了很大的触动。改革势必会有阻力,教育改革应该是迎难而上,循序渐进。本文立足教育前沿,探讨在教改中出现的困惑现象并力图寻求解决之道,以便更好的提高理论水平,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