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th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展现了从16世纪早期的马基雅弗利的“非道德权力观”到18世纪晚期的卢梭的“彻底的人民主权”思想的发展历程。这段历程历时近三个世纪,见证了西方近代国家权力思想从“胚胎”到“羽翼丰满”的过程。在此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他们秉承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赋予国家权力以新的内涵。思想家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国家权力的来源、性质、目的以及权力的分割与制衡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深入探究。从总体上看,该时期国家权力思想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国家主义的权力观和权利本位的权力观。 第一阶段是国家主义的权力观。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力量还很淡薄,他们不得不依附王权并支持壮大王权打击神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形成统一稳定的民族国家,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思想特征十分鲜明:思想家们摆脱了宗教信条的束缚,冲破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藩篱,他们开始用人的眼光去看待国家权力,并突出了国家政权的独立性、至上性和权威性。 二是权利本位的权力观。它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和契约论的基础上。这时,民族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国家权力大多被国王所垄断,“朕即国家"、“言出法随”的现象极为普遍的。王权的膨胀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命的对象。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尚不足以改变政治上被动无权的地位,他们必须团结广大劳动群众。为了笼络民心,资产阶级思想家以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名义,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分权制衡等一系列的民主思想,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来限制王权。这些思想固然有其阶级局限性,然而其鲜明人民性和进步性也是勿庸置疑。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权力从“一己之私器”走向“天下之公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权利本位取代权力本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市场经济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因;二是国家权力经历了一个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无限的权力是坏而危险的东西,它会对公民权利造成威胁,分权制衡是防止权力膨胀和遏制权力腐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有这些,对于一个锐意改革,奋发图强,立志跻身入先进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落实新课程改革有着
期刊
介绍了并联电容器使用不当引起的5种故障案例:并联电容器投入不当引起的供电线路事故、并联电容器的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温控设备频繁跳闸故障、代换的并联电容器与原电容
本文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论述了文明的发展进程。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文明发展
物质幸福是幸福的一种,亦即物质生活幸福,是人的物质性需要、欲望、目的,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实现的幸福,其最高表现是生活富裕和躯体健康。相对于精神幸
学位
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科学理论,比如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的确证和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接受问题是理论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上接受问题的研究只考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