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接受的主体情境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科学理论,比如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的确证和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接受问题是理论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上接受问题的研究只考虑理论本身的特性,而鲜有从认知主体这个角度进行考察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主体相关的情境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并日益受到重视。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刚刚起步。本文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主体情境中的科学接受这一研究课题。 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科学接受问题的内涵,和科学接受问题相关的情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给接受下一个定义并厘清接受问题的论证语脉。然后,阐释了和科学接受相关的情境,并比较了它和语境的不同之处。最后考察了各种归纳接受规则与情境的关系。 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的论述了主体情境中的各种要素。第一是背景知识要素。这一部分细致的分析了三类背景知识与科学接受的关系,并结合科学史的实例来说明其对科学接受的影响。第二是信念要素,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把它分为形而上学信念、可行性信念和简单性信念等,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种类的信念对于科学接受的影响。第三个要素是贝叶斯评价。主体选择使用贝叶斯方法也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可以通过量化结果的方式来对接受产生影响。 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要作到合理的接受必须把握的三个原则。首先是可行性优先原则。主体情境虽然在科学接受的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脱离理论可行性本身,理论的可行性是主体接受的核心。其次,要把握情境合理性原则。此原则要求认知主体综合考虑各种情境敏感因子,把理性和非理性,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实现动态的调整。最后,要把握情境优化原则。情境内部的各种敏感因子本身也应该实现优化分层。背景知识,先验信念和贝叶斯评价应当结合在一起从结构上和功能上实现优化整合,以利主体对理论的合理接受。
其他文献
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正是从此出发,通过以下几点来论述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逻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落实新课程改革有着
期刊
介绍了并联电容器使用不当引起的5种故障案例:并联电容器投入不当引起的供电线路事故、并联电容器的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温控设备频繁跳闸故障、代换的并联电容器与原电容
本文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论述了文明的发展进程。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文明发展
物质幸福是幸福的一种,亦即物质生活幸福,是人的物质性需要、欲望、目的,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实现的幸福,其最高表现是生活富裕和躯体健康。相对于精神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