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社会问题(或污名)也日益凸现,不仅危及个人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已引起社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考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研究以Weiner(2000)的责任归因动机序列为理论模型,参考已有归因与责任推断研究成果,根据自编的关于我国当前所存在的社会行为问题(污名)的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拟定一些比较典型的社会污名(像艾滋病、吸毒、酗酒、肥胖、虐待、吸烟、抑郁、神经衰弱、近视、沉溺于网络、下岗、婚外情等);以国内30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对所拟定的社会污名的部位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反应的差异性;探讨相应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以及行为反应序列;为寻求这些社会行为问题(污名)的应对策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证资料和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不提供任何控制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认为12种社会污名的起因都偏向于自身和可控,倾向于做出有责任的推断。但这种偏向和倾向程度不一,其中家庭暴力被认为可控性最高,应负最高程度的责任;其次可控性较高和应付较高责任的是吸毒和沉溺于网络,而下岗的可控性与责任相对较低。在情感反应和行为应对策略上,家庭暴力引起被试最高的生气、最低的同情和最低的帮助;其次引起较高生气的是吸毒、婚外情以及酗酒、吸烟。近视、下岗、肥胖和抑郁引起的生气较低,神经衰弱和下岗得到较高的同情和较高的帮助。此外,被试对艾滋病也有较高的同情和较高的帮助。 2.在提供了感染艾滋病的两种不同情景(可控与不可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更倾向于认为,愈是自身和可以控制的原因,愈有较高的责任,并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同情低,生气高,惩戒高而利他行为低。由此可以看出控制性的显著差异对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应对策略有显著影响。相应的两个行为反应序列为:起因→外界→不可控→较低责任→较低生气类情感反应、较高同情类情感反应一较低惩戒、较高利他行为;起因一自身一可控一较高责任一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一较高惩戒、较低利他行为。 3.性别在责任推断、生气、帮助上存在主效应,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做出有责任的推断,表现出更高的生气,更愿意给予帮助。专业在控制性、责任推断、同情上具有主效应,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污名是行为者可以控制的,更倾向于认为行为者应承担较高的责任,对污名拥有者表现出更高的同情。在艾滋病知识的得分上,性别具有主效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4.两个模型的建立为Weiner的理论假设提供了新的、跨文化的依据,使我们对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以及后续行为应对策略之间的序列和数量化关系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归因的部位、控制性一责任推断一情感反应(生气和同情)一惩戒或利他行为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