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多年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选择改变了偏好。Brehm首次发现了这一现象,即在具同等吸引力的两对象间做选择后,人们倾向于增加对所选对象的喜爱程度或减少对非选对象的喜爱程度,以此来合理化所做选择的现象,即选择扩散效应。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并采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认为个体做选择时能意识到选择冲突如拒绝项优点及所选项缺点,产生不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可通过贬低拒绝项,抬高所选项来缓解。然而,这种经典的解释现在仍在争论中。最近有研究发现做选择之后,记不住所选项的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合理化的现象。甚至幼儿和卷尾猴在不同颜色的巧克力中做选择也发现了这一效应,即使是做的盲选。也有研究者通过对气味的研究,证明正常被试所做的外显选择能引起对气味的偏好的改变,无论被试记起选择还是忘记选择,都对所选气味评价变高,拒绝气味评价变低。这些研究表明选择引起再评价的改变受相对自动过程的调节,并不一定依赖于外显记忆或高度发达的认知机制。这一结果挑战了认知失调减少的传统解释。国外大量研究发现,西方人存在选择扩散效应。做选择的行为使西方人在表现个人偏好的同时,也对这些偏好产生影响。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发现东亚人不存在该效应。也有研究者发现,欧裔为自己做选择时,表现出显著的合理化现象;而亚裔在为自己做选择时没有这种合理化趋向,但为亲密朋友做选择时表现出合理化趋向。近期国内有研究者采用自由、非传统自由选择范式,发现为朋友做选择时产生选择扩散效应;而为自己做选择时,却没有出现西方人所表现的选择扩散效应。不过,以往这些研究大都采用做单次选择的方式来考察选择扩散效应。最近国外有研究者采用做多次选择的方式考察到西方人的选择扩散效应。对于一向以谦虚为美德的东亚人来说,仅凭做单次选择的方式能否真正地考察到他们的选择扩散效应还值得商榷,因此有必要采用做多次选择的方式来考察东亚人的选择扩散效应。同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针对选择扩散效应的文化特异性,从我国文化背景出发,采用做多次选择的方式,设置新的实验情景,让被试想象在未来重要事件比如就业城市中做选择,来考察选择对偏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种实验范式(自由选择范式,及非自由选择范式),两种实验情景(旅游,就业),采用做多次选择的方式来探讨中国被试是否存在合理化倾向。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被试无论为自我还是朋友做选择,都会出现选择扩散效应,该结果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且选择方式、选择情境均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本研究考察了单纯选择的作用,仅仅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或重要事件就可出现对选择的合理化倾向,排除了拥有对选择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