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语言文本为核心的研究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勒菲弗尔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的学者们提出了翻译操控理论。翻译操控论不再局限于从语言转换角度来研究翻译,而是开始考虑影响译者及翻译过程的外部因素,将翻译放入目的语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文化背景中去研究。翻译操控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操控,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操控翻译的三要素,影响和操控译者的翻译过程,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操控因素。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日本的优秀短篇小说,它借助历史题材来映射资本主义社会下丑恶现实,透露着对人性的思考及对人性复杂的无奈,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罗生门》被多次翻译成汉语,其中1921年鲁迅的译本和1997年林少华的译本对中国读者影响最大。这两个译本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受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致使两个译本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翻译风格。因此,有必要对《罗生门》及这两个汉译本进行研究。本论文尝试使用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论为理论框架,主要从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的论点对《罗生门》的两个汉译本的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罗生门》,而且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影响两位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通过比较分析,本论文发现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以及审美倾向会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材。而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鲁迅的译入语“文化语言建设”的翻译目的和林少华的“审美忠实”的翻译理念影响着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论的理论,即意识形态影响和操控着翻译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和译者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