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交流模式对受排斥者自我关注的影响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是一种广泛且种类多样的社会现象,具体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被他人或团体拒绝或者贬低,由此他所渴望得到的社会需求无法实现的现象,根据排斥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可以分为拒绝和忽略,不同形式的排斥会给个体自我关注带来不同的影响。然而,研究发现不同排斥类型在不同语境交流模式下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现如今关于排斥类型的研究多是基于西方交际背景下的被试为研究对象,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方式(低语境交流模式),少有研究探讨在不同语境情境下(高语境或低语境交流模式),排斥类型对于个体自我关注的影响。当今社会东西方交际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跨语境交际出现的社会排斥现象日益增加,有必要去了解其中的心理学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启动个体不同语境交流模式,探讨不同排斥类型对其自我关注的影响。研究一重点关注不同语境交流模式背景下,个体遭受拒绝或忽略后的外显自我关注情况。招募我国中部高二学生123名,启动其高语境或低语境交流模式,并通过回忆范式操纵被试的拒绝感或忽略感,最后用《自我关注量表》测量被试的外显自我关注情况。结果表明,在高语境交流模式下,个体遭受拒绝型排斥比遭受忽略型排斥表现出更高的外显自我关注;在低语境交流模式下,个体遭受忽略型排斥比遭受拒绝型排斥表现出更高的外显自我关注。研究二是对研究一的补充,重点关注不同语境交流模式背景下,个体遭受拒绝或忽略后的内隐自我关注情况。招募我国中部高二学生131名,启动其高语境或低语境交流模式,并通过回忆范式操纵被试的拒绝感或忽略感,最后用句子补充任务测量被试的内隐自我关注情况。结果表明,在高语境交流模式下,个体遭受拒绝型排斥比遭受忽略型排斥表现出更高的内隐自我关注;在低语境交流模式下,个体遭受忽略型排斥比遭受拒绝型排斥表现出更高的内隐自我关注。当前研究表明,个体遭受排斥后的自我关注反应受到排斥形式和语境交流模式的双重影响,具体来说个体在高语境下遭受拒绝比遭受忽略表现出更高的外显和内隐自我关注;在低语境下遭受忽略比遭受拒绝表现出更高的外显和内隐自我关注。
其他文献
本报告来源于作者参加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畜禽养殖加工及废弃物处理国际培训班进行的口译实践。参与者包括两方人员:相关培训的讲解人员,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作者作为口译员的职责是促进双方就培训知识及相关问题进行沟通。本报告的目标是以释意理论为指导,探究能够运用的口译策略。释意理论诞生于上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是赛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该理论主张翻译不应该仅仅追求语言单位的转换。译者应该把语言单位和已有的
近年来,工业视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模式。在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表面会产生一些缺陷,其中最难检测的是一种对比度较低、边缘模糊、形状不一、面积大小不一的表面缺陷。目前,工
互联网迅速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量激增,一方面过载的信息加重了信息选择的难度,另一方面信息提供者无法将高质量的信息提供给需要的用户。面对这种情况搜索引擎应运而生,但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之动力部分源自资本跨境流动。这种助推力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为本国带来新兴技术和研究成果、提高国家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其相较于传统网络架构的巨大优势使其成为引领将来网络发展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SDN的数据
在2015年的12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颁布了《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针对就执行不能的案件如何转入破产程序作出了规定。两年后的1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文本阅读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加工:表层编码、文本基础表征和情境模型。表层编码包括词、句信息,文本基础表征涉及语义及结构等信息,而情境模型是更高的层次,是在文本前两个表征
当全民健身的风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运动热”成为一股潮流,健身逐渐变成各年龄段都在追求的形式,民众都在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将运动的理念传递到城市里的每个角落。现在
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指的是涉及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知识产权案件集中于同一审判庭或法院审理,此种集中审理的审理模式称之为“三审合一”审理模式。该种模式是
随着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关键领域,其安全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学术界的大量关注与研究。如今,网络安全已经不再局限于软件安全,硬件设备本身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硬件木马作为硬件攻击中最有效的手段,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本文针对FPGA硬件木马,分别研究了基于电磁边信道的检测技术和基于环形振荡器网络的检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