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统地对两株具有产生安莎抗生素潜力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LZ35和S010的突变株进行了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的研究。该研究采用一系列常规的、实验室通用的分离纯化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分离,共纯化鉴定88个化合物,并应用UV、MS、NMR和X-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54个,同时对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也进行了研究。对突变株SR201namlOE的燕麦琼脂培养基的100 L平板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得到28个化合物(1-28),包括6个新型8酮萘安莎类化合物neoansamycins D-I(10-15)、4 个大环内醋类化合物 meridamycins A-D(2-5)和 2个二萜cyclooctatin系列化合物(7和8)。化合物10-15的分离鉴定进一步证明nas基因簇是新型8酮萘安莎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下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为研究新骨架杂合萜quinolinecarboxamides类化合物单萜环化部分的形成过程并获得中间体进行体外酶活实验,本课题组时鹏博士研究生在突变株LZ35△gdmAI△nigA△elpA△hgcA△gal△aza△cuvAechA(以下简称 LZ35△8)的基础上,分别对O-甲基转移酶、C-甲基转移酶和P450单加氧酶基因敲除,获得3株突变株SP302、SP304和SP305。从这3株突变株的燕麦琼脂培养基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23个化合物(29-51),其中新化合物18个(29-33、36-45和49-51),包括15个新型骨架杂合萜quinolinecarboxamides类化合物29-33、36-42和 49-51。对链霉菌S010进行培养基优化,最终采用M5琼脂培养基进行平板发酵,从其30 L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0个化合物(52-61),其中新化合物3个,遗憾的是未得到目标安莎类化合物。由于本课题组对LZ35菌株的遗传特征研究较为透彻,时鹏博士研究生将S010菌株的五酮安莎基因簇在突变株LZ35A8中进行异源表达,得到了突变株SP301。从该突变株的燕麦琼脂培养基的30 L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4个化合物(62-75),包括10个新化合物,但仍未得到目标安莎类化合物。接着时鹏博士研究生对其五酮安莎基因簇的PKS基因簇上游(A domain)的启动子进行置换得到突变株SP101,从该突变株的20 LYMG琼脂培养基平板发酵产物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76-88),包括5个新型五酮安莎化合物tetrapetalones E-I(76-80)。化合物76-80的分离鉴定进一步证明tpt基因簇是菌株S010中五酮安莎tetrapetalones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下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