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及泛耐药菌株显著增多,致使感染死亡率上升,治疗费用增加,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成为世界性临床医学重大难题。大肠埃希菌为临床常见致病菌,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06年-2011年数据显示分离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居于首位,且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研究对抗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许多研究报道一些中药特别是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内外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部分中药还具有降低细菌耐药性的潜能,但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未深入,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解毒代表制剂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作用机理,为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分两部分介绍了中医药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水平及其对细菌细胞膜结构的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清热解毒中药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抗耐药菌中药打下基础。方法:1、实验菌株来源于临床,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药敏测定为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2、用影印法测定双黄连粉针剂对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率,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分析双黄连作用前后质粒消除情况;3、以超声破碎法获取β-内酰胺酶提取液,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定量,以头孢硝噻吩为底物测定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前后该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4、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后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体内聚集水平的改变;5、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结果:1、双黄连粉针剂在高(12.5mg/ml,1/2MIC)、中(6.25mg/ml,1/4MIC)、低(3.125mg/ml,1/8MIC)不同浓度时对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率分别为:20.1%、5.4%、0.3%,在高浓度时,双黄连对R质粒的消除作用与传统消除剂0.3%SDS相当(P>0.05);对双黄连作用前后质粒图谱的检测发现经双黄连作用后的消除子其质粒图谱丢失了一条质粒带。2、未经药物处理细菌及分别经舒巴坦、高(12.5mg/ml,1/2MI C)、中(6.25mg/ml,1/4MIC)、低(3.125mg/ml,1/8MIC)浓度双黄连作用后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分别为9.52±0.71、3.55±0.30、3.81±0.36、7.54±0.49、9.08±0.61U/mg,其结果显示经高、中浓度双黄连培养的细菌与肉汤菌相比,β-内酰胺酶活性降低(P<0.05),即双黄连在高、中浓度时具有抑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作用。在高浓度时双黄连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作用与舒巴坦没有明显差异(P>0.05)。3、亚抑菌浓度(12.5mg/m1)双黄连分别预处理4、6、8h后,大肠埃希菌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其中6h-8h时较为明显;浓度为1/2MIC(12.5mg/ml)、1/4MIC(6.25mg/ml)、1/8MIC(3.125mg/ml)的双黄连预处理6h后,大肠埃希菌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且不同浓度双黄连预处理细菌后柔红霉素蓄积程度改变具有差异(P<0.05)。4、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出现分裂相减少,胞膜出现缺损,胞质流失等改变。结论:1、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在高浓度时作用比较明显。2、双黄连粉针剂在高、中浓度时在体外可以抑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且在高浓度时其效果与舒巴坦相当。3、双黄连粉针剂可以增加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菌体内聚集水平,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4、双黄连粉针剂能够破坏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