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基于人体生理适应的热感觉评价方法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阴冷潮湿室内热环境恶劣,室内热环境具有分散、间歇和局部供暖的特点,人员长期生活在此具有一定冷暴露经历的环境中,形成了相应不同程度的生理适应性。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价该地区冬季室内环境舒适性,对该地区合理调控供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热感觉预测方法如PMV指标没有考虑人体适应性,而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建立在黑箱理论基础上,适用于自然通风建筑人体产生完全冷适应的热环境评价,对于具有不同程度冷暴露经历人群的冬季供暖热舒适评价需要进一步验证。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结合大样本实地调研与实验室生理测试,以期揭示该地区人体冬季冷适应性特性,并通过人体热生理机理分析对热感觉预测指标进行适应性修正,提出更真实反映该地区冬季热环境的评价方法,从而为该地区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准确预测与供暖运行调节提供基础和理论参考。为了揭示冬季人体适应性特征及其对热感觉评价的影响,对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适应性热舒适模型较适合于自然通风住宅室内偏冷环境的评价,PMV指标较适合于办公建筑室内偏暖供暖热环境(20~25℃)的评价。在存在一定冷暴露经历人群的供暖热环境中,现有热感觉预测指标存在明显偏差,需要结合生理参数进一步研究。为了得到人体动态热响应特征,在冬季典型室内热环境工况下,招募了具有长期不同室内外热经历的两组人群共32名受试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冷暴露经历组与参照组的热感觉具有显著差异,其心率在低温环境中要显著低于(P<0.001)参照组,且在温度下降时热感觉和心率变化特征也出现一致性。但两组的皮肤温度和血压在整个实验的时间变化中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长期热经历差异对夏热冬冷地区人体散热和血管收缩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人体的产热机能存在影响。基于人体产热机理分析,建立了心率与人体产热指标代谢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基于心率的动态热感觉预测方法,可用于非稳态条件下的人体冷应激监测。为了明晰夏热冬冷地区典型服装组合下人体生理皮肤温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对人体换热的影响,招募了20名人体受试者在过渡季和冬季不同阶段相应的空气温度下(10、16、22℃),使用高精度生理测试实验仪器(±0.1℃)对其头部、胸口、背部、上臂、下臂、手、大腿、小腿和脚等九个部位的局部皮肤温度进行了测试记录。研究分析得到了冬季冷环境中人体局部皮肤温度从高到低的“躯干(核心)-躯干周边部位-下肢与手”聚类分布特征。通过人体局部皮肤温度与换热系数优化计算,得到了坐姿人体不同高度的换热效率差异性规律,提出了更适用于垂直温差热环境计算平均空气温度的不同高度新权重法,可为局部供暖效率以及热分层环境热感觉预测指标优化提供参考。基于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人体生理适应性机理分析,对热感觉评价指标进一步改进。提出了热经历温度值,对反映人体真实换热状态的中性皮肤温度进行了修正,根据代谢率逆向求解方法,得到了反映人体产热机能的代谢率修正因子,提出了符合具有冷暴露经历人群实际人体热状态的Ca PMV(Cold-adaptive Predicted Mean Vote)模型。最后,使用不同实验室及建筑调研数据验证,表明Ca PMV模型预测值比现有热感觉预测指标精度大大提高。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生理适应性的热感觉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评价多样化情况下的供暖热环境,为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调控提供依据,并为不同地区的冬季热感觉评价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将Cr(Ⅵ)还原成Cr(Ⅲ)是降低废水中铬污染危害的关键。用零价金属(ZVM)还原解毒Cr(Ⅵ)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且零价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实现Cr(Ⅵ)还原的同时可获得一定量总铬的固定。但ZVM表面钝化问题致使其失电子能力下降,如何提高ZVM的反应活性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课题在考察了微米零价铁(mZVI)及微米零价铝(mZVAl)除Cr(Ⅵ)效能及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强化ZV
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新兴污染物在全世界范围水环境中不断检出,虽然存在浓度低但危害却不容忽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之初缺少设置针对性的处理单元,导致现有工艺对抗生素处理效能并不理想。真空紫外(VUV)高级氧化是一种利用高能光谱辐照水分子原位生成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物种来降解污染物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药剂投加和节省能耗的优点。该技术在上世纪中叶即有报道,但近年来依赖
在金属矿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中,充填体与预留矿柱协同作用,支撑上部顶板围岩,形成矿柱-充填体协作支撑支护系统。由于现场施工很难实现完全充填接顶,因此一般认为充填体是抑制矿柱侧向膨胀而表现为被动支护作用,但是充填体的侧向支护作用只有矿柱处于峰后变形失稳阶段才得以充分发挥。在充填体发挥支撑作用过程中,矿柱和充填体之间的接触面的抗剪性能是影响矿柱-充填体相互作用及其支撑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充填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化石燃料的燃烧仍是我国能源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氮氧化物(NOx)是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排放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源NOx的排放控制,自2011年以来,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明显。以氨气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NH3-SCR)是目前最为成熟、高效的NOx脱除技术,其在电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中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因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及生物放大和累积效应,导致其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研究表明PAHs是三峡水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且因具有较低的水溶性而更容易汇集于厌/缺氧的土壤/沉积物中。尽管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PAHs污染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PAHs的主要生物转化/降解途径尚缺乏
研究一:血管化骨瓣修复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的数字化流程和临床应用研究1目的:基于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具有临近部位骨折、缺损范围不规则、常涉及面部美容单元、软硬组织缺损共存、二期修复手术中的瘢痕、易感染等特点,评估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骨瓣修复重建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的精度及临床效果,建立相应临床工作流程。材料与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游
目的: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5年生存率不足20%。对于早期NSCLC患者,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有高达45%的早期NSCLC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因此对患者的动态评估和预后分析有利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循环异倍体细胞(circulat
研究背景及目的:作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近年来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在众多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只有部分对治疗敏感的患者可以从中受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作为人体内主要的益生菌之一,双歧杆菌已被多项动物研究和人体临床研究证实,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现象背后的详细机制。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具有低免疫原性特征的小
大范围提高煤层透气性是高效抽采煤层气(瓦斯)的关键。传统煤层增透技术如密集钻孔、水力割缝等单孔增透范围偏小、抽采效率较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受地应力束缚易形成单一裂缝,裂缝两侧增透“空白带”内遗留瓦斯在后续煤炭开采过程中易诱发瓦斯灾害等事故。如何在煤层内大范围均衡构造裂隙网络是实现煤层瓦斯全面高效抽采的关键。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煤矿井下树状钻孔均衡增加煤层透气性的方法,即利用穿层钻孔作为树干孔,通过
大规模网络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特性,其优化问题既十分重要又极具挑战性。与传统集中式优化相比,分布式优化具有可扩展性好、灵活性高、协作性强、隐私数据泄漏少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经济调度、传感器网络最优资源配置、多机器人系统定位等领域。近年来,基于多智能体协调技术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地,由于一些实际优化问题对收敛速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如微电网的经济调度问题),因此研究保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