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形态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132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嗡蜣螂属Onthophagus,以哺乳动物粪便为食。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及作者的采集观察,总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小驼嗡蜣螂的生物学特性,描述了成虫雄性生殖器及其幼虫形态特征,采用形态标记、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地区几种典型生境中的小驼嗡蜣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内蒙古中部区7个种群的RAPD分析中,16条引物共扩增得到363条带,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总多态位点比率为100%。小驼嗡蜣螂总的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280,总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33,表明小驼嗡蜣螂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12.57%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87.4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8;Arlequin分析结果也显示小驼嗡蜣螂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较低,在0.050~0.18(0P>0.05)之间,基因流Nm在2.278~9.507之间,表明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对采自内蒙古中、东部区的8个小驼嗡蜣螂地理种群的357头成虫标本的13项形态学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地理种群聚为两大支,中部区的7个种群聚为一支,东部区的1个种群为一支,即中部地区间小驼嗡蜣螂不同种群的形态特征较接近,而与东部区种群的形态差异较大。Mantel相关性检验发现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欧氏距离与相应的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P<0.05,1000次置换);判别分析中,建立了8个不同生境中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在26.2%~81.3%之间,综合判别率为44.3%。种群判别函数的二维点图中,中部区7个种群的判别中心比较接近,并与东部区种群的判别中心相距较远,这与聚类分析的结论一致。在内蒙古中部区小范围内,RAPD数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种群分为了两大支。形态标记聚类结果则显示7个种群可分为3个分支。两种研究结果均表明武川种群和察哈尔种群形成了稳定的一支。但Mantel相关性检验表明欧氏距离、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中部地区7个种群的形态数据所得的欧氏距离矩阵与RAPD所得遗传距离矩阵经Mantel相关性检验显示,相关性不显著(P>0.05,1000次置换),即形态特征的分化与RAPD数据所得的遗传分化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就所研究的种群而言,3个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之间成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降水量、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及≥10℃年积温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10℃年积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显著(P<0.05)。形态标记所得小驼嗡蜣螂种群间欧氏距离与所选6个环境因子的总分异之间经Mantel相关性检验显示,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若干环境因子对小驼嗡蜣螂种群内遗传变异起一定的作用,其中≥10℃年积温对种群分化起主要作用。
其他文献
<正>目的通过对扬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部分报废血浆制备标准抗血清和室内质控物,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方法将可利用血浆根据报废项目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抗血清,由单纯A
会议
绩效管理理念从诞生、发展走向成熟和创新,始终秉承目标为导向作用和项目成本的衡量标准,通过以业绩作为核心考核内容,将资源分配效率和业绩水平全面提升整合在一起。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