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时,应用宫颈峡部套扎和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以归纳、总结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止血方法的优劣,从而为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01月至2016年10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住院,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0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临床试验前,将其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4例,术中应用子宫颈峡部套扎减少术中出血;对照组106例,术中应用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减少术中出血。收集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子宫肌瘤个数、最大肌瘤直径、肌瘤平均直径、子宫肌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套扎组手术时间平均(58.89±14.49)min,短于垂叶组(62.13±18.3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中出血平均(64.16±20.89)ml少于垂叶组(68.42±24.0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平均(1.51±0.55)g/L少于垂叶组(1.57±0.63)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05±1.31)d短于垂叶组(6.14±1.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46±5.02)h较垂叶组(17.68±4.86)h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肌瘤个数(n≥5)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子宫肌瘤个数、最大肌瘤直径、肌瘤平均直径、子宫肌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肌瘤个数(n≥5)时,套扎组手术时间平均(72.00±11.91)min,短于垂体后叶素组(81.06±12.3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中出血平均(80.27±19.84)ml少于垂叶组(112.36±20.4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平均(2.12±0.48)g/L少于垂叶组(3.13±0.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45±1.39)d短于垂叶组(6.79±1.8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00±5.30)h较垂叶组(16.30±4.65)h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时,手术过程中采用宫颈峡部套扎与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在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渗血量,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当最大肌瘤直径小于10 cm,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的个数小于等于4时,使用宫颈峡部套扎与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止血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的个数大于等于5时,手术过程中使用子宫颈峡部套扎的止血效果优于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能显著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的幅度,尤其在合并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患者人群中值得推广应用。但术中行宫颈峡部套扎也有其局限性,不适用于宫颈峡部肌瘤、阔韧带肌瘤等特殊位置的肌瘤,因此不能完全替代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来减少术中出血。临床上全面评估、分析患者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式以取得最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