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在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为了方便理解一些生物事实建构出来很多生物模型,广为人知的主要有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模型作为人们认识事实规律的一种工具,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等特点,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然而在实际生物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模型建构并没有表现出其优越性。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相关数据,总结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上涉及到的各类模型,并提出具体生物模型应用于课堂的实施策略,意在为把模型建构更好地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教材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在此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概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模型、生物模型以及模型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生物模型的分类,提出模型建构的原则,并进行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第三部分是教材分析。对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涉及到的生物模型和模型建构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依据模型特点,生物模型的分布有所变化:必修一中主要涉及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必修二中主要涉及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必修三中主要涉及概念模型,但都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分量。第四部分是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得出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生物模型的认识不足,但其中的大部分希望在课堂中参与模型建构活动;教师缺乏对教材中涉及到生物模型的系统认识,并应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是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并辅以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角度要提高对模型建构的重视程度。教师直接给出生物模型的策略,主要包括认识生物模型,渗透模型意识;分析生物模型,培养模型方法;评价生物模型,反思建模过程。学生自主建构生物模型的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分析原型;做好准备,建构模型;检验模型,进行修正;运用模型,反思评价。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反思。笔者对以上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反思:在进行模型建构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模型建构活动,应注意把模型和原型区别开来,教给学生模型建构的方法并要关注到模型建构教学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