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它牵涉到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建立,对多元文化的传承,也牵涉到多民族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发展。尤其随着信息化社会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趋势下,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尊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主张,不同民族之间应当相互学习和理解,培养跨文化技能,对于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是有益的。 本研究是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学校的民族认知和民族共生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从整体上掌握高校的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深入到校园中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学校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探讨高校在实施民族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变化和发展。同时,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高校的民族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探究高校在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民族自治地方的高等院校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体制,同时,高等院校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积极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扩展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高校也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既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观点,又在多元文化的观念下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培养,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当加快有关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保障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