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高等院校民族认知与民族共生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它牵涉到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建立,对多元文化的传承,也牵涉到多民族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发展。尤其随着信息化社会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趋势下,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尊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主张,不同民族之间应当相互学习和理解,培养跨文化技能,对于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是有益的。  本研究是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学校的民族认知和民族共生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从整体上掌握高校的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深入到校园中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学校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探讨高校在实施民族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变化和发展。同时,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高校的民族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探究高校在开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提供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民族自治地方的高等院校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体制,同时,高等院校应当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积极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扩展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高校也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既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观点,又在多元文化的观念下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培养,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当加快有关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保障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探讨。为了避免对布迪厄思想与观点的片面理解,对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解应当放在布迪厄整个理论框架和思想脉络的背景之中来进行。本文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劳资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它的状况已经而且必将对我国的
人类社会的贫困与反贫困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贫困作为特定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理论界的关注,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了,中国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则更晚一些
在下岗工人转失业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以资源型城市湖北黄石的国有企业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文献法和个案访谈收集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国企失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