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渔业不仅是海洋三大主要产业之一,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海洋渔业的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理论热点。几十年盲目追求海洋渔业产量的增加造成了过度捕捞、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污染、投入过剩、转型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研究历史以指导现实的出发点,本文对中国海洋渔业演化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组织进行发展历程分析。渔业资源反映的是海洋渔业的自然属性,渔业组织反映的是其社会属性,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对海洋渔业这些年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分析。在资源方面,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以自然储量的下降和品质的降低为最主要特征,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弥补和突破了这一限制,成为引领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的模式。在组织方面,海洋渔业是自然经济模式下发展而来的,长期以来,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组织具有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假设前提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主体的“自然人”化,针对这两个不同特点,本文以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的发展程度为依据,对海洋渔业产业组织进行了分阶段划分——产业前组织和产业化组织。其次,本文研究了影响海洋渔业演化的因素,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对海洋渔业的宏观调控,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本文将其视为外因,并根据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导向性不同将其分为:积极发展政策导向、制度完善政策导向、资源养护政策导向和产业化政策导向。海洋渔业生产要素投入是内在于海洋渔业发展的全过程的因素,本文将其视为内因,并对海洋船舶、海水养殖面积、从业人员进行现状分析,为实证部分提供理论基础。第三,在对海洋渔业演化的实证分析方面,本文运用了自组织理论框架下的协同学模型进行分析。协同学是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与竞争,从而促使系统实现自主演化的方法,协同学模型的建立使演化机制在动力学方面有了可量化的参考。鉴于协同学模型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复杂系统,本文首先以关联维模型对海洋渔业的复杂性进行验证,得出我国海洋渔业的关联维是2.2731,证明海洋渔业是复杂系统且至少可以用三个指标进行动力机制建模。在关联维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海洋渔业演化进行动力学机制研究。本文以生产要素指标作为海洋渔业演化的内在机理,建立从业人员、海洋船舶、海水养殖面积指标,为增加模型的可信度,本文引入证伪指标——海洋捕捞产量,若实证得出海洋捕捞产量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则认为本文选取的指标失真。经1950~2010年的实证数据得出,海洋捕捞是海洋船舶拥有量是对海洋渔业影响程度最大的动力机制,第二影响因素是海水养殖面积,而从业人员对海洋渔业的演化不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的结论实现了两个验证:我国对海洋渔船“双控”政策和海洋渔民“转产专业”政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的发展程度为依据进行划分,将海洋渔业组织分为产业前组织和产业化组织;对海洋渔业产业政策进行了以政策导向为依据的阶段划分,分别为:积极发展政策导向、制度完善政策导向、资源养护政策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政策导向。本文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用协同学模型进行量化研究时,指标选定为生产要素,而作为外在影响因素的政策没有能够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故本文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