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几年随着广泛而重复的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逐渐增加。白假丝酵母菌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治疗上以氟康唑为代表的唑类药物是首选。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是白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假丝酵母菌耐药蛋白是重要的外排泵,包括10种Cdrp,其中Cdrp1与Cdrp2与唑类耐药相关。荧光染料罗丹明6G是假丝酵母菌药物外排泵的底物,检测酵母菌细胞内罗丹明6G的累积量是一种有效的分析Cdrp功能的方法。雌激素可能作为环境刺激因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外排泵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17-β-雌二醇对唑类药物敏感性、唑类外排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17-β-雌二醇对唑类药物敏感性、唑类外排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标本采集 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SC5314和ATCC90028 32株临床菌株分离自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VVC和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 2.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对氟康唑和特康唑药敏结果的影响 根据CLSI M27-A3方案,检测10-10M-10-5M17-β-雌二醇作用下氟康唑和特康唑MIC值的变化。 3.流式细胞术检测17-β-雌二醇对罗丹明6G外排的影响 设置阴性对照、乙醇对照、10-5M17-β-雌二醇和10-10M17-β-雌二醇试验组,罗丹明6G加入无糖PBS中达到10μM浓度,30℃振荡培养,40min后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酵母菌细胞内的荧光信号,记录为罗丹明6G的吸收值。洗涤去除胞外多余的罗丹明6G,以含5%葡萄糖的PBS重悬酵母菌进行泵出试验,振荡培养30min后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酵母菌细胞内剩余的荧光信号,记录为罗丹明6G剩余荧光值。吸收值减去剩余荧光值即为罗丹明6G的泵出量。 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7-β-雌二醇对CDR1和CDR2表达的影响 酵母菌细胞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5M和10-10M17-β-雌二醇处理;酵母RNA提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 1.氟康唑的MIC值随17-β-雌二醇浓度的升高(10-9M-10-5M)而增加,且均大于阴性对照组。在10-10M-10-5M17-β-雌二醇组特康唑的MIC值无明显差异,稍大于阴性对照组。 2.相对阴性对照组10-5M17-β-雌二醇组罗丹明6G的泵出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0-5M和10-10M17-β-雌二醇组,CDR1和CDR2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M与10-10M17-β-雌二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证实了17-β-雌二醇可以增加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证明了17-β-雌二醇上调药物外排泵。由此提出女性生理周期中雌激素的波动应该作为抗真菌治疗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