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凝血纤溶变化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in65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已有研究发现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改变,凝血与抗凝因子异常,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导致血栓易形成的高凝状态在脑栓塞急性期、冠心病、DIC等疾病中存在。目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高凝状态受到重视,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即病人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但凝血纤溶变化与即的关系不明。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9例BD病人的D-二聚体(D-dimer),与46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人作对照,同时检测了纤维蛋白原(Fbg)和甘油三脂(TG)、血糖(Glu)。 结果:(1)BD病人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无差别(p>0.05);BD病人组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者所占比例较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0.01及0.05)。DD病人组TG,Glu平均水平较对照组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分别<0.01及0.05)。即组的D-dimer、Fbg水平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1)。(2)BD不同分组稳定期与进展期(病人近3月来有新发局灶或皮质下功能障碍,即为进展期;反之,为稳定期)间比较,BD进展期高血压所占比例较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期比较TG、Glu、D-dimer、Fb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3)D-dimer水平、高血压、年龄是B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BD与D-dimer相关(r分别为0.435,0.308,P<0.01)。 中文摘要 结论:BD病人的卜dimer及Fbg水平升高,凝血一纤溶系统被激活。凝 血纤溶的激活可能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干扰微循环,进一步加重了BD 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D-dimer水平、高血压、年龄是BD发病的独 立危险因索,高纤维蛋白原,高甘油三脂和高血糖非BD发病的独立危 险因素。D-dimer水平受年龄及BD影响;D-dimer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 高,BD病人卜dimer水平增高。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一半以上的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中国。肝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
前言 终末期肾衰(ESRF)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为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已知,约80%的ESRF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它是构成ESRF患者50—67%的死亡原因。ESRF
前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由于围产期缺氧窒息而导致的脑部缺氧缺血性损害。本病不仅可造成围产儿死亡,而且是新生儿期后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然
张爱玲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她冷峻的笔锋中潜藏着无穷的理性力量,她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骨子是荒诞的。她的《金锁记》通过一个说不尽的苍凉故事,表达出令人刻骨铭心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