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建造速度快、排放少、质量保证率高、耐久性能好的鲜明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研究与关注,且在建设工程中大力推广与使用。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存在不足,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装配式结构整体性能。本文系统地对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PPEFF)分别设置普通防屈曲约束支撑和自复位防屈曲约束支撑(SCBRB)的PPEFF-BRB体系和PPEFF-SCBRB体系进行精细化有限元建模,并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以研究不同地震类型作用下PPEFF结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PEFF-SCBRB体系中SCBRB不仅具有普通BRB良好的减震性能,而且能够通过降低残余变形体现自复位特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防屈曲约束支撑进行破坏性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极限破坏性能,结果表明:BRB试验构件实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极限性能超过预期目标,且其累计塑性变形达到425倍屈服位移,累计塑性耗能2534.12k N?m。(2)针对PPEFF体系整体性能不足的缺陷,提出按照提高半度减震设计目标的基于性能设计的减震设计方法,按照R_a-R_d减震性能曲线进行框架结构减震静力设计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遇、设防及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结构与PPEFF-BRB结构处于安全状态,且减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降低23%、18.68%及32.22%,实现了提高半度的性能设计目标。(3)对建立的PPEFF体系与PPEFF-BRB体系进行了四种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地震作用下,PPEFF体系与PPEFF-BRB体系均未发生倒塌现象,且抗震体系能够维持层间位移角在《抗规》规定限值[1/50]以内,PPEFF-BRB体系能够实现提高半度的性能设计目标[1/80]。减震后楼层加速度、基底剪力和基础传入的能量都有所增加,但普通BRB能够消耗PPEFF-BRB体系20%以上的能量,减少主结构承担能量24.26%以上的能量,在近场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能够承担47.08%的主结构能量。在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BRB构件减低效果较其他类型地震动更优。(4)利用相同内芯规格设计自复位系统,计算SCBRB的恢复力模型,并建立PPEFF-SCBRB体系。假定结构残余变形超过0.5%时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受到破坏,此时需要进行全面修复甚至推倒重建工作。对PPEFF-BRB体系与PPEFF-SCBRB体系进行罕遇和极罕遇强度下、四种不同类型地震动分析发现:SCBRB自身较大的刚度能够对层间位移角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增加楼层峰值加速度和基底剪力。SCBRB较普通BRB耗散结构整体能量弱,但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中SCBRB能够耗散更多的能量。(5)在罕遇地震动作用下,PPEFF-BRB体系遭受四种不同地震动作用下能够维持正常使用功能。在极罕遇地震动作用下,普通地震动会造成PPEFF-BRB体系的侧向残余变形已经超过假定残余变形限值0.5%,其余地震动作用下均已接近该限值,PPEFF-BRB体系面临破坏风险。PPEFF-SCBRB体系在罕遇与极罕遇地震动强度作用下能够维持PPEFF-SCBRB体系残余变形在0.1%以下,实现自复位特性以降低结构损伤。(6)以结构构件柱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判断参数,对三种体系中竖向受力构件损伤对比分析发现损伤严重程度: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型地震动>近场脉冲地震动>普通地震动。同时,PPEFF-BRB体系中最多出现68根比较严重破坏的结构柱,而PPEFF-SCBRB体系中未出现比较严重破坏以上损伤状态,结构能够正常工作。PPEFF-SCBRB体系能够实现“罕遇地震可修,极罕遇地震不倒”的设计目标,使PPEFF结构更加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