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是我国重要的中草药,随着对黄芩有效成分和结构的确定,对其治病机理的揭示,对多种疾病疗效的肯定,其药用价值日益突现,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我省陕南山区为黄芩优生区,目前中草药特别是黄芩集约化种植已成为发展陕西商洛经济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随着黄芩由野生向人工集约化种植的转变,黄芩生长生态条件的变化,野生生态条件下未曾出现的病害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黄芩规模化生产的瓶颈。解决黄芩病害问题已成陕西发展黄芩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系统开展了对该地区黄芩病害,特别是以前不明病原的茎枯病的研究。所获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陕西商洛黄芩病害调查结果,发现对商洛黄芩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有黄芩根腐病、黄芩根结线虫病、黄芩白粉病,黄芩茎枯病。尤其是以前不明病原的黄芩茎枯病危害较严重,年发病率在20%以上,严重影响黄芩生产。2、调查发现黄芩茎枯病田间症状为枝枯型。嫩茎最易感染,病斑常发生于分枝处,最初在茎表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黑点遍及茎部,导致茎部易折断,严重时整株枯萎。将黄芩茎枯病病株采样后,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等,根据田间症状、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器形态和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大小等,初步认为引起引起黄芩茎枯病的病原菌是天冬茎点霉(Phoma asparage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Fungi Imperfecti)、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茎点霉属(Phoma)。3、通过对黄芩农业栽培措施与防病效果关系的研究,确定了黄芩茎枯病农业防治措施中最合适的栽培密度和施肥组合配比。建议采用25cm×10cm的株行距栽培密度,氮+磷+钾+腐殖酸施肥组合,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增强黄芩的生长势,提高黄芩的抗病能力,达到抗病、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种植区内小生态区间对黄芩病害发病程度影响不大,可集约化发展黄芩生产,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规模效益。4、根据病原菌鉴定结果及适于防治中药材和蔬菜病害的杀菌剂种类,对防治黄芩茎枯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结果表明,80%乙蒜素乳油、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20%抗枯宁水剂对黄芩茎枯病菌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在80-100%之间;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农抗120水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稍差,对黄芩茎枯病菌生长抑制率为63.1%-78.9%。选抑菌率在70%以上的药剂做田间实验。结果表明:20%抗枯宁水剂、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80%乙蒜素乳油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8.1%,可考虑与其他药剂配合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