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文革结束已有四十年之久,它早已尘封于历史长河之中,但作为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后人在窥视欲望的驱使下想要通过某种媒介来满足自身对文革的好奇,能产生最大的冲击效果,又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电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电影能够详细地构建故事背景、描绘当时的政治图景,以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还原历史真实的诉求。百年来电影与文学的亲密关系,使电影对文革进行记忆重构与反思时,更多地选择以披露文革的“伤痕文学”作为故事蓝本进行改编创作,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电影在对文学进行改编创作时内容的选择及主题等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下电影在对“伤痕文学”进行改编时的异同,以期对未来相同题材的电影改编有所助益。本文以“伤痕文学”的电影改编研究为主题,论文第一章以新时期“伤痕文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梳理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电影改编实践,并从新时期“伤痕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及《苦恋》风波的影响两方面阐述了伤痕的陨落;第二章以《归来》与《芳华》两部现象级影片探讨了在“后伤痕时代”的当下,电影对“伤痕文学”的改编,以及“后伤痕电影”的创作特点,并通过对原著《陆犯焉识》及《芳华》的文本细读,以期解读“后伤痕文学”与新时期“伤痕文学”之间的区别;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环境及中国电影类型多样化需求的研究来分析未来“伤痕电影”发展的可能性,并就当下娱乐历史的创作环境提出了一些观点;第四章从原著的“后伤痕”叙述特点、剧本对小说的改编及剧本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对个人电影剧本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进行了阐释和论述。以电影改编的视角进入历史,想要探究的不仅仅是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之间的转换。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商业化大潮下一些严肃历史的相关创作开始走向泛娱乐化,因此本文除了对不同时期“伤痕文学”的电影改编做出分析外,也就现阶段的娱乐历史的创作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今后“伤痕文学”的电影改编创作提供了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