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在企业内部如何分配是投资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的营业活动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要比较经济合理的运用资本,需要在不违背企业整体长远战略的基础上,将有限的总营业资本尽可能多地运用到高回报率的活动中,对低回报率的活动予以合理的放弃。本文所指的资本错配是指资本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二者间分配的非效率状况。资本错配程度反映了企业在两大活动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研究制造业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问题,对于提升每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梳理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公司内部资本有效配置问题的研究。本文首先交代了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就研究概念做出了界定,解释了本文研究的新颖之处。然后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内部资本配置效率,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为出发点,通过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选择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借用前人学者提出的的企业内部资本错配的评价指标,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股权集中度,以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衡量国有股比例,构建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运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研究了内部资本错配对绩效的作用和股权的不同特征在当中起的调节效应。 本文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资本配置状况并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有超过30%的企业出现了资本错配指标(The Stock of Capital Misallocation,CMs)小于零的状况,资本错配达到了严重的程度,这反映了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资本配置决策中可能忽视不同营业活动间的风险和回报。在我国制造业公司的样本中,资本错配程度越高,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进一步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来讲,大股东过强的权力容易使其任意干预企业的资本配置活动,为其谋取私利服务,导致企业难以减轻资本错配对绩效的损害,因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资本错配对企业绩效的损害作用越强。而就国有股而言,可能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或是受到过多的非经济因素影响,使得国有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配置活动和财务绩效重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股东的治理作用,导致企业难以减轻资本错配对绩效的损害。因而国有股比例越高,资本错配对企业绩效的损害越大。 因此,企业应当完善资本配置效率评价体系,在不违背企业整体长远战略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策,减少营业活动间不必要的资本错配,提高企业绩效。同时,也应当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对大股东的权力予以适度限制,强化国有股东的经济责任,进而缓解资本错配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