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戎的《狼图腾》自2004年4月份出版以来,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紧贴时代的环保主题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在国内掀起一股“草原狼”风潮,并成功蝉联了中文图书畅销榜16个月。《狼图腾》的成功也吸引了国外各出版社机构的注意。迄今为止,《狼图腾》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主流语言,其中,英语版权是由企鹅出版社获得,并且由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所译。2008年,英文版《狼图腾》的面世受到了读者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各主流媒体的好评,其中包括英国《卫报》和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英文版《狼图腾》也获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然而,目前翻译界对于这样一篇成功的译作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优秀之作是以传统的翻译理论为出发点(如目的论),从微观的方面进行对比中英版本。而作者在复阅读两个版本之后发现葛浩文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诸多主动的,有意识的调节,从而造成了中英版本极大的不同。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研究《狼图腾》实属必要。本论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重点探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为中心”观点在葛浩文《狼图腾》中的体现,目的是从宏观角度上把握译者作为整个翻译的核心,是如何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研究过一系列相关文献之后,作者通过对英译版《狼图腾》进行系统性的,逻辑性的研究,引出了“译者为中心”的重要性,译者本能适应和选择,译者的适应机制和制约机制,译者的翻译原则,方法以及译评标准。作者也同时希冀,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对未来的中国文学翻译步入世界的舞台带来一些启示,也能为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翻译理论加以有力有效的解释性佐证。文化研究取向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译者的主体性成为了当时西方翻译研究的新课题。2004年,胡庚申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将其逐渐发展为生态翻译学。2010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一届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上详细阐述并解释了生态翻译学,成为了第一个在欧洲语境之外的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译理论。也正是由胡庚申教授在提出的“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观,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并实质性地体现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使译者真正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主宰”者,从而名正言顺地由译者来主导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换句话说,译品的产生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和选择的成果。译者为中心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全面的视角,本研究是对葛浩文英译《狼图腾》研究的一个补充,同时本研究也作为一个个案对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解释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