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总共选取2019年11月到2021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基础组、中药组和线药组按1:1:1对照,各为30例2治疗方法:基础组给予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线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兼穴位埋线疗法。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3疗效观察:在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对三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分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后,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治疗前,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提高。1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NHISS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53±5.14,中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63±4.93,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7±4.22。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3.276,p=0.001,中药组配对z=3.069,p=0.000,线药组z=4.774,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了患者NIHSS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NIHSS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2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认为三组的NIHSS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42,p(基础组-线药组)=0.008,p(中药组-线药组)=0.049,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NHISS评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ADL评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1.00±7.36,中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3.83±8.27,线药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3.67±11.06。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NHISS评分数据分布满足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基础组配对t=5.430,p=0.000,中药组配对t=8.735,p=0.000,线药组t=12.757,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了患者ADL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ADL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0,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著性。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中药组-线组)=0.000,p(基础组-中药组)=0.013,p(基础组-线药组)=0.000,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提高ADL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可比性存在。2个疗程结束后,基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8±7.67,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5.53±7.51,线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为9.83±6.55。三组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前后配对差的中医证候积分数据分布不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故选用秩和检验进行组内疗程前后变化的比较。基础组配对z=4.671,p=0.000,中药组配对z=4.544,p=0.000,线药组z=4.737,p=0.000,三组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了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情况存在于三个组别内。三组疗程结束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数据分布情况及方差满足ANOVA分析的假设条件,故使用本法进行检验,p=0.002,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认为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不同。用LSD法对两组之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p(基础组-中药组)=0.002,p(基础组-线药组)=0.012,p(中药组-药线组)=0.003,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可减轻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康复有利,线药组疗效相比中药组及基础组更好。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4中医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治疗后基础组总有效率为6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线药组总有效率为86.67%。使用秩和检验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0.001,在检验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用秩和检验对两组之间的比较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z=-1.995,p值为0.046,基础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3.813,p值为0.00,中药组与线药组相比较,z=-2.370,p值为0.018。说明三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该结果表明穴位埋线疗法配合服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线药组的疗效高于中药组及基础组,中药组疗效高于基础组。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效果优于中药组与基础治疗组,中药组疗效优于基础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比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与单纯活血祛斑汤口服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变化,评估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治疗黄褐斑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相关诊疗标准选取66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平均分为倒膜组、中药组及联合组。倒膜组给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每周2次;中药
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方对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祛痹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
目的: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腰痛的内服方剂,归纳并分析历代治疗腰痛的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探讨历史不同时期医家对腰痛治法的特点及传承,为学术领域及临床对腰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将所收集的方剂逐一进行编号,并录入朝代、处方出处、方名、药物组成、用法、主治等相关信息以建立腰痛方剂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频
研究目的: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后溪穴、人中穴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常用选穴,本研究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后溪穴、人中穴干预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的镇痛效果差异,从而为针灸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后溪穴组和人中穴组,每组各3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
目的:根据降香在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其功能主治为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概述,本课题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大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来对比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在化瘀止血方面功效的异同,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来探讨降香功能主治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交趾黄檀替代降香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以及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一部分:降香及其替代药材抗高分子右旋糖酐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比较研究方法:将80只KM小鼠雄性按体重随机分为
目的:本研究总结江西省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疾病特征,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居住生活在江西省内老年髓系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经副主任中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复核,建立病历资料数据库,采用SPPS26.0软件对患者的居住地、年龄、性别、常见症状、舌象、脉象、证型、外周血象、骨髓增生情况、既往合并疾病、病程、中药用药情况等进
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评价运用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联合消肿散结利咽饮治疗血瘀痰凝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谢氏咽安2号穴穴位注射机制进行初探。为中医经验穴位外治法治疗慢性咽炎增添一种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新手段,并为该疗法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便于此项经验穴位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方法:选取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喉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门诊慢喉痹患者(辨证属血瘀痰凝)60例,按照
目的:探究胃息肉(GP)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G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胃息肉今后的治疗提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20.01-2020.12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门诊或住院部的经胃镜或病理结果确认为GP的11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HP感染情况、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影响因素(吸烟饮酒与否、熬夜与否、饮食偏好、是
目的:胃痞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且胃脘部(心下)的痞满、痞胀、痞闷、堵闷多作为大量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主症出现。该病证常久治不愈,绵延数年,还可不断加重甚至恶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传统中医学认为该病既可以由表邪内陷引起,伤寒学与温病学中有大量诊治该病的理论与案例;亦可以由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具有内伤杂病的特点。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是其主要病机,
目的:基于“肝风内动”的病机角度探讨平肝熄风经典药对天麻-钩藤对防治偏头痛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致病因素、脏腑关系、经脉循行阐释偏头痛与肝风的病机关系,针对肝风内动的潜在病机,分析平肝熄风的经典药对天麻-钩藤配伍后对于治疗肝风的意义,再结合天麻-钩藤药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药效评价证实天麻-钩藤配伍后作用于偏头痛的疗效,全文围绕“偏头痛-肝风-平肝熄风药”的路线进行偏头痛病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