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机制,寻找STZ 诱导1 型糖尿病模型的最佳剂量。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次重复注射不同剂量(20mg/kg·bw,40mg/kg·bw,80mg/kg·bw)的STZ 诱导昆明小鼠糖尿病模型;采用葡萄糖(Glu)测定试剂盒与尿液分析试纸条联合检测了小鼠血糖和尿糖的变化;采用常规HE 切片光镜下观察的方法检测胰岛的组织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 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水平;采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 法)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的T 淋巴细胞功能。结果:1.STZ 剂量选择:本研究应用20mg/kg·bw,40mg/kg·bw,80mg/kg·bw 多次注射STZ 诱导小鼠DM。2.体重:在注射STZ 后第三天Ⅳ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而Ⅱ组、Ⅲ组也较对照组轻度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Ⅳ组小鼠的体重不断下降,而Ⅱ组、Ⅲ组则随时间增长而体重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Ⅱ组、Ⅲ组小鼠体重的增加是缓慢的。3. 血糖、尿糖:在最后一次注射STZ 后短期内(第4 天)Ⅳ组模型鼠的血糖即升高,而在第14 天~21 天血糖值开始下降;尿糖均>++++。Ⅱ组、Ⅲ组模型鼠血糖虽在开始升高不明显,但1 周后的血糖值则随时间增长逐渐持续增加;尿糖Ⅱ组中有5 只为-,其余均>+,Ⅲ组中有2 只为-,且均为雌性,其余均>++。Ⅰ组小鼠血糖值随时间增长没有变化,尿糖均为-。4.胰腺组织学观察:正常组的胰岛为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细胞团,β细胞数量较多,胞质丰富,核圆形。Ⅱ组、Ⅲ组成模鼠的胰岛变小,胰岛细胞数量减少,可见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体的炎细胞浸润,胰岛β细胞空泡变性、坏死、消失,使胰岛呈空虚状态;Ⅳ组小鼠偶见胰岛存在。5.自身抗体产生:在注射STZ 后短期内(第4 天)各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 天起)Ⅱ组和Ⅲ组的自身抗体增加,而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