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发挥着承载现代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数据表明,到2040年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将占全球GDP的75%,四分之三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人口所需的能源与物质资源等也将达到全球资源消费量的75%。由此可见,城市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产生着大量的负面效应,而与之相伴随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城市资源稀缺、优质环境供给紧张、城市化进程提速、人口激增和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阻碍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亟待强化,环境治理效率急需提升。目前,中国城市原有的环境保护制度逐渐露出疲态,城市环境治理进程稍显缓慢。对城市本身而言,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环境的退化制约了城市绿色发展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对城市居民而言,生态环境的退化对其自身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城市环境治理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从战略高度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放在更为关键和突出的位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城市环境治理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研究能够紧跟政府的工作思路,力争通过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创新手段实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促使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整体发展迈向新的阶段。由此可见,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因此,全面厘清城市环境治理现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及其发展趋势,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本问题展开分析,在充分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构建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高度归纳概括出了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原则、动力和模式等一般性理论体系,有助于拓展城市治理理论的应用范畴。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系统性地探讨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细致完整地描绘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现状;结合其空间格局特征和作用机理,分析了现有的城市环境治理动力,解释了城市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在综合测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变化的作用机理,有助于规范城市发展方向,为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通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实证分析,能够为政府部门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参考依据和正确的方向指引,也能够引起政府部门对于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重视,为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新的渠道,以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协同推进。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和国外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试图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新的路径。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城市政府应当以前瞻性的视角预见治理工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因势利导调动不同主体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做出规划,以强有力的政策和灵活的应对机制明确对企业、政府、社会公众和第三部门等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职责进行划分,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2)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但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依据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可以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3)从全国层面看,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负向阻碍作用。从四大经济板块看,影响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因素又有所不同;(4)依据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可以划分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比较协调和高级协调阶段。通过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分析可知,中国目前主要处于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阶段;(5)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其政策着力点应当在于持续推进和加强城市环境的协同治理、实施适度倾斜的财政政策、合理运用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健全环境政策协同审计体系和构建差异化的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治理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结构、治理原则、治理动力和治理模式等内容,系统性地搭建出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动态和静态测度,明确了其内在的空间差异和形成机制;城市环境治理并非是单一主体的治理行为,而是政府、企业、社会和民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行为;基于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但是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等重要结论;(2)在明确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在全国层面甄别出城市空间集聚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承载力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具有负向阻碍作用;中国四大经济板块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则有所不同。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未来开展环境治理效率导向下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3)全方位测算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但是绝对数值偏小,区域和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形成了“东部和中部地区领先”的空间格局。这一实证分析结果有助于充分认识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空间差异,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提供新的依据和新的思路。当前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全面厘清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成效,深度挖掘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