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这赋予了农地整理工作新的内涵,对农地整理工作给予了新的定位,为全面完成农地整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多年实践证明,农地整理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难发现,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在目标设定和内容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致性,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分别属于政府不同部门领导的两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宽的系统工程,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工作机制,故二者在项目规划设计、资金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不够协调,从而导致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对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如何建立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调机制,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当前各部门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广泛汲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和现状分析,剖析了当前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索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初步构建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机制,并结合实际,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对研究成果加以阐述。纵观全文,整个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第1章绪论。文献综述主要概括了国内外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进展;第1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第4章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第5章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构建。第2章主要介绍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章从理论层面、经济层面、组织层面阐述了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第4章分析了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指出二者协同发展在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资金投入、项目规划、工程质量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5章针对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初步构建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机制。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为本文的第6章。首先,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的市情以及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概况;接着,从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农地整理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相协调、农地整理与村庄建设规划相协调、利用民间资金和注重宣传示范工作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福清市在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即第7章结论与讨论。对整个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探讨,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总结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农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协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分析,得出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具备可行性。(2)对目前我国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不完善;②组织管理机构不协调;③资金配置不协调且投资主体单一;④项目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⑤工程质量监督有待加强;⑥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⑦队伍建设、宣传认识和生态保护问题。(3)针对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①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②科学规划,建立项目规划协调机制;③整合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④加强和完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⑤广泛引导,建立公众参与机制;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机制;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示范推广工作;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对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展示,并总结出五条可供借鉴的经验:①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②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化园区;③村庄治理,规划先行;④充分吸收台资、侨资等民间资本;⑤注重宣传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