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坝水电站导流明渠试验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工导流工程作为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起着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而明渠导流作为一种常见的导流方式,以其泄流能力强、易满足通航要求等优势,在当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因施工导流工程的重要性、复杂性,通过水力计算与设计的导流方案是否能顺利通过施工期的最大洪峰流量及导流施工期的施工要求,这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施工安全性、经济性及所要承担的风险性等关键问题.因此工程实践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包家坝水电站导流明渠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基本资料,在实验室建立水工模型。通过模型试验首先对原设计方案导流明渠的泄流能力、导流明渠内的水位及流速、导流明渠出口冲刷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然后根据试验观察及试验数据的分析,对原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水位、流速及下游出口冲刷等作出评价,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经济的修改。对修改方案再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通过修改后的方案是否可以满足施工导流期的施工要求,并提出最终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原方案因受导流明渠进口尺寸及导流明渠渠身过水断面过小的限制,导流明渠的最大过流能力仅为602.0m3/s,而此时上游围堰处的最高水位就已达到964.6m(上游围堰顶高程为964.5m),严重威胁上游围堰的安全,远不能达到导流期洪水设计频率P=20%时洪峰流量为1010m3/s的泄洪要求。导流明渠的出口冲刷也十分严重,过流量仅为602.0m3/s时,出口流速就高达8~9m/s,冲刷坑最低点高程为935.50m,冲刷坑深度高达21.0m。达不到施工期导流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通过修改后,从修改方案的试验数据分析可知:修改方案导流明渠内水流较平稳,能顺利地排泄五年一遇洪水最大洪峰流量Q=1010m3/s到下游河道。在通过最大洪峰流量Q=1010m3/s时上游围堰水位为963.73m,比上游堰顶高程964.5m,低了0.77m,不会影响上游围堰的安全。导流明渠出口的流速有所减小,即使在最大洪峰流量Q=1010m3/s时导流明渠出口的底流速也小于8m/s,减小了对下游河床和下游围堰的冲刷,不会威胁到下游基础及下游围堰的安全。所以修改方案是完全可以满足施工期导流的要求,可确定为最终方案。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孕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同时黄土高原也是世界上典型的、独具特色的地貌单元。长期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黄土高原地貌破
基因芯片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源于计算机集成化芯片理念的一门新技术。其实质就是利用Southern blot原理,以大量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cDNA或基因片段作探针,检测样品中哪些
  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非同凡响。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梦合理延伸,是中国战略构想。湛江作为祖国大陆最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深水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