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和表观弥散系数(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的79例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及28例正常志愿者的MRI常规序列及DWI的影像资料。选取影像质量稳定,未经过治疗的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样本。比较病灶在不同b值时所得的DWI影像特征、ADC值的差异,分析DWI及ADC值与常规的磁共振序列在诊断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手术、穿刺病理或影像(X线平片、CT、MRI、ECT)长期随访得到证实。检查结果均由2名资深医师进行独立诊断。结果:1、不同b值时椎体的DWI的空间分辨率不同,以b值为400s/mm2时影像质量最为稳定,空间分辨率及对比度最优;不同b值时DWI影像所测得的同一兴趣区的ADC值不同,组与组之间的ADC值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b值增大ADC值降低,图像质量下降; 2、DWI信号高低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3(p>0.05);3、在不同b值时对各组压缩骨折的ADC差异均进行统计学分析,b=200s/mm2时,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400s/mm2时恶性肿瘤与感染性病变所致压缩骨折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p>0.05),余各组之间的AD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DWI联合常规MRI序列与常规MRI序列在椎体病变的诊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结论:1、DWI成像技术和ADC值的测量为鉴别椎体的良恶性压缩骨折提供新的诊断途径及诊断标准,从分子水平真实的反映了病灶微观信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2、DWI技术与常规磁共振序列相结合比单独采用传统磁共振成像序列相比较具备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具备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