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背后的道德困境——浅析安妮·普露的小说《断背山》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0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古已有之,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因为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教义的态度,一直都颇受指摘非议,文学批评也很少选取此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使同性恋文学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而它所表现和反映的同性恋亚文化、同性恋者在传统道德观念面前的困顿、同性恋者如何寻求内心的平和等等,也因此而鲜为人见。 美国20世纪女作家安妮·普露以其短篇小说《断背山》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两位来自偏远地区的男子背俗而刻骨铭心的感情。本文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社会文化道德氛围和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变化等角度,对《断背山》中不寻常的感情进行了解读,对作品富于特色的语言和结构对表现作品思想、传达作者写作意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由此展现出小说作者对同性感情产生和延续的理解,对人类情感力量的肯定和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同性恋者在追求个体幸福和遵守社会规训之间无奈挣扎的悲悯和思考。通过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多角度的讨论,文章对异性恋话语权为主的社会中,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身份认同进行了客观的思考和讨论、对处于传统文化压力下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同性恋者,在遵循道德规范和满足自身需要之间寻找平衡点时经验的彷徨、冲突和挣扎作出了批评和分析,并期望以此引发读者对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都必须面对的道德定位和人性归属的探讨。
其他文献
论文试图对中诗英译大家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作一比较研究。 林语堂是较早向西方社会译介我国古典诗词的学者。由于他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对语音学有过专门的研究
本文以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社会现实为时代背景,以近年来活跃的生态批评理论为依托,分析了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从生态的角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