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婷在文革时开始创作,后来一度成为《今天》的主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她曾成为一代文学青年的偶像,她用她的诗歌唤起了无数读者对生活的希望。她诗歌的丰富性也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她对诗歌的热爱与坚守使得她一直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但她却两次选择搁笔,最后其创作更是彻底转向散文,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早期诗歌引起的强烈反响对比,她的散文虽然也获奖了,但却较少人关注。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探寻舒婷及其诗歌的意义,并结合其散文创作以便对舒婷的整个创作有更清晰的了解。不管是诗歌舒婷,还是散文舒婷,她始终坚守内心。虽然其后期的某些诗歌作品被人诟病,但并不妨碍她在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样,她的散文也丰富了历史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