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新时期以来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艺学学科和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新时期以来的文论教材建设已有逾30年的历史,对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总结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大致以1978年--2010年的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具体的文论教材为例对该时段的教材建设状况进行考察。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高校文论教材从编译出版的情况来看,可谓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除本土教材的编著中有国家统编和院校自编、集体编著与个人著述等多种形式外,这种繁荣也离不开对苏俄和欧美等国外文论教材的译介与参考,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框架和理论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同于新时期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教材无论在编写理念、体例框架还是理论话语上都具有了一些新元素。以构建宏大完备的体系为主、由文学理论关键词或基本问题切入、将文本阅读和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式使教材的编写理念更多元化;教材的体例框架既有对传统框架的继承与改造,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构与突破,继承中有所发展;教材理论话语的革新主要体现为,一是对理论命题、范畴、术语的扬弃与新创,淘汰掉那些不具有言说效力和时代效用的话语,创造一些能够有效回应文学新现实的理论话语;二是理论话语在表述风格上,沉稳平实之外,又有活泼灵动;第三是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种革新反映着编著者不同的文学观念。  对文学理论教材的描述与透视,是为了理性地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在反思中探寻教材建设的理想路径。新时期以来的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成绩与问题共生。面向未来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应从优化教材内容、突出实践品格、开发“立体化教材”和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及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使文学理论教材在内容上,体现文艺学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观照文学发展的现实及趋势;在坚守理论性的同时,突出实践品格,使文学理论教材能够反映文学理论课程改革的理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开发“立体化教材”以丰富教材的编写形式;并从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及监管机制上下功夫,从而改变低水平重复出版的不良现象,规范教材出版发行的渠道。这些设想以期能为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不断前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南京、南京
音乐与文学不但是姊妹艺术,而且是孪生姊妹艺术。从上古社会开始,音乐与文学就混生互渗。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九歌》、汉代乐府、宋词、元代散曲和小令,都是音乐与诗
运营商的网管系统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它直接反映了网络的运行健康状况,运营商日常的网络维护、网络规划、网络优化工作都围绕其开展.网管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繁
上世纪50年代,在党的“双百方针”的号召下,一些文学理论家,如巴人、钱谷融分别发表《论人情》、《论“文学是人学”》等文章对50年代充斥着政治色彩的文艺作品进行思考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