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造星产业日趋成熟的同时造就了无数网络粉丝群体。沉迷于粉丝文化的人们为支持喜爱的偶像,往往自愿投身于“粉丝团”、“饭圈”、“粉丝后援会”、“粉丝应援会”中成为群体一员,并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粉丝活动。声势浩大的粉丝群体让人不禁疑惑,粉丝群体是如何颠覆早期粉丝的“群氓”形象?为何有的粉丝群体能够成为规模庞大、结构分明的网络组织,有的则是在松散的状态下默默消失?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实质是网络粉丝群体组织化的历史演变问题,既不能先天性地预设是粉丝群体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如何没落的问题也应该在其考虑之列。粉丝群体的形成与没落,与粉丝付出的劳动存在极大关系。很多粉丝没有察觉到他们为了巩固群体结构,维系群体运作付出了许多劳动。一方面粉丝群体通过自我再生产,阐释自己生产的文本,加强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粉丝群体注重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增强群体的专业性。由粉丝构建的社会网络不仅仅是粉丝因兴趣集聚形成的共同体,更是粉丝从事社会劳动的社区和工具。为了解释网络粉丝群体的组织化演变问题,本研究以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粉丝群体为例,以社会劳动为理论视角,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其从形成到没落的过程。研究发现,粉丝群体的形成与核心成员的劳动有关,而由于这些成员的内容生产较多,导致他们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次数也较多。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核心成员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会在群体内部形成生产的分工,而在分工时会逐渐形成次群体,由次群体协同完成工作。这些次群体会让组织内部的网络形成更复杂的结构,组织成员的链接也更为紧密。并向外界企业组织合作,将粉丝的初级社会性劳动转换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然而,核心成员内容生产的次数一旦减少,除了代表成员之间的互动也会减少之外,更表示由分工次群体所构成的紧密关系已不复见,整个群体也开始松散,并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劳动也会逐渐退步到初级阶段。这些发现除了能替受众研究积累相关知识之外,也能针对企业如何吸纳或收编粉丝的研究,增加新的观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