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联病毒是一种呈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单链环形DNA病毒,至今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华南等地区作物双联病毒病害逐年加重。本文对福建省几种作物和杂草上的双联病毒进行了分子鉴定。在福建省,从胜红蓟、醴肠、三角梅、艾草、叶下珠和辣椒等植物采集了13个呈典型双联病毒病症状的样品,提取其总DNA,用双联病毒的简并引物扩增了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序列测定表明,13个双联病毒样品可归为四大类:马来西亚辣椒黄脉病毒(Pepper yellow vein Mali virus,PYVMlV),赛葵黄花叶病毒(Malvastrum yellow mosaic virus,MaYMV),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curl China virus,PLCCNV),空心莲子草黄脉病毒(Alternanthera yellow vein virus,AlYVV)。其中FY1、FY2、FY3、FY4、FY5、FY6和F26等7个分离物属于PYVMlV;F09和F21等2个分离物属于MaYMV;分离物F25属于PLCCNV;F22、F23和F24等3个分离物属于AlYVV。F09分离自福建农林大学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全序列测定表明,F09 DNA A全长2753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RFs)。通过基因组比较发现,F09 DNAA与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virus,AYVV)各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同源性最高(89.1%~98.4%),而与其它双联病毒的同源性均在79.6%以下,表明F09是AYV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DNAβ的特异性引物在F09中扩增到全长为1350个核苷酸的DNAβ分子(F09β),F09β的全序列与番茄曲叶病毒TLCV伴随的DNAβ的同源性最高,高达95.6%,而与已报道的其它种类的DNAβ的同源性均低于80.2%。这是首次在福建省发现胜红蓟黄脉病毒的分离物,首次在胜红蓟上发现番茄曲叶病毒伴随的DNAβ分子。测定了分离自醴肠F21、F22、F25、F26的全基因组DNAA。序列比较表明,F21和F22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2.0%,它们与AlYVV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2.0%和97.0%,而与其它种类双联病毒的同源性均低于64.4%;F25与PLCCNV-[G4]的同源性最高,为99.1%,而与其它种类双联病毒的同源性均低于66.5%;F26与PYVMlV的同源性最高,为95.4%,而与其它种类双联病毒的同源性均低于66.8%。因此F21和F22为AlYVV的新的分离物,F25为PLCCNV的新的分离物,F26为PYVMlV的新的分离物。这是首次在福建发现双联病毒的复合侵染。同时对醴肠黄脉病进行了生物学传毒试验。以具有典型黄脉症状的醴肠为毒源通过烟粉虱分别接种到醴肠(Eclipta prostrata)、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辣椒(Capsicumfrutescerts)、番茄(Tomato)、棉花(Cotton)、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等健康植株。在醴肠上发病最重,表现为严重的黄脉症状;辣椒、普通烟和叶下珠的发病程度次之,其余接种植株发病较轻,在本氏烟上症状不明显。试验证明:醴肠上存在双联病毒的复合侵染;在进行粉虱传毒试验时,几种病毒均可由烟粉虱从带病植株传播至健康植株。本文还测定了分离自三角梅(FY1)和艾草(FY5)的全基因组DNAA。序列比较表明,FY1和FY5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8.8%,它们与我国浙江大学报道的马来西亚辣椒黄脉病PYVMlV毒的同源性最高,均达95.5%,与其余病毒种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在78.8%以下。因此,它们为PYVMlV的新的分离物。这是首次报道PYVMlV可以侵染三角梅和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