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甲砜霉素又称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L),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起作用;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广泛用于治疗猪、牛、禽及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疾病。但是氟苯尼考不水溶,制备溶液制剂须用有机溶剂溶解,影响氟苯尼考的生物利用度;而且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降解影响药效。本论文通过氟苯尼考抑菌活性的变化,研究氟苯尼考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的稳定性和降解变化;并用β-环糊精对氟苯尼考进行包合,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以期提高氟苯尼考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常用的氟苯尼考含有两个光学异构体,左旋型和右旋型,氟苯尼考(1R、2S)左旋体构型具有抗菌活性;而其右旋光学异构体(1S、2R)构型本身并无活性,甚至有可能对氟苯尼考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氟苯尼考在中性环境下的液相图可以看出其结构并未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但是其抑菌活性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消失。由此推测氟苯尼考溶于水中以后可能发生了结构的变化,由右旋的氟苯尼考变成了左旋的氟苯尼考,从而使其抑菌活性消失但是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将氟苯尼考配成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用HPLC检测其分解情况;用LC-MS对氟苯尼考进行分解成分的结构确认。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是保持稳定的,在碱性溶液中是不稳定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含量也在发生变化。碱性环境中F离子被羟基取代生成甲砜霉素;酰胺键水解,胺基部分生成氟苯尼考胺,羟基部分生成二氯乙醛。二氯乙醛在碱性溶液中是不稳定的,会转化为二氯乙酸,最后生成二氯乙酸钠,所以在液相图中显示出二氯乙醛的含量不稳定。甲砜霉素刚开始含量多,后来含量降低是因为生成的甲砜霉素也含有酰胺键不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最后也会生成氟苯尼考胺和二氯乙醛。通过单因素考察,选择正交表L9(34)筛选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将氟苯尼考溶于丙二醇中,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用扫描电镜法(SE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检测包合物。结果表明:包合物的溶出度明显高于氟苯尼考,在45min时包合物的累积溶出速率达到82.83%,而氟苯尼考为12.43%,水溶性提高了6.67倍。实验表明:氟苯尼考-p-环糊精包合能够改善难溶性药物氟苯尼考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随着氟苯尼考代替氯霉素在兽医上的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对氟苯尼考产生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常见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等的耐药率非常高。本文探讨了氟苯尼考与小檗碱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联合药敏试验:氟苯尼考的MIC为8ug/ml,小檗碱为32ug/ml,FIC指数为0.75,表明氟苯尼考与小檗碱具有相加作用。小檗碱与氟苯尼考联用后可能是由于消除了氟苯尼考的耐药质粒;也可能是小檗碱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氟苯尼考容易进入大肠杆菌,使小檗碱的MIC值减少。综上:本文对氟苯尼考的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了氟苯尼考在不同环境下的降解情况;经β-环糊精包合后的氟苯尼考,水溶性大大增加,有效的改善了氟苯尼考的水溶性;与小檗碱的联用也能为改善氟苯尼考的耐药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上结果为对氟苯尼考的深入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