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认知语言学观点看,言外转喻(IM)既是人类最根本的思维形式之一,亦是生成间接言语行为意义推理操作的解决方案。不过解释间接言语时,从听者的角度,推理速度的发生并不完全按照一步步的原理和逻辑推理的步骤。因此, Panther指出用属性推理假设补充认知语用推理,称为宏观言外转喻属性模式。其基本假设为:言语行为属性可以替代言语行为本身,间接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Panther,2004:103-104)。根据这一认知路向,其中:“替代”是研究转喻的主旨思想,而“属性指向”这一重要概念是从说话人角度出发,对话语含义做出的模糊识解。总结说来,言外转喻推理操作是借助“属性模式”解读间接言语行为的。原言外转喻属性模式:(1)没有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化中非规约性大的转喻操作,只是解读了常规言外转喻的话语含义;(2)在中国学者眼中,西方言外转喻的间接程度都很低,话语解读多呈现常规性特点;(3)只是从宏观角度作出属性归纳,从未曾从微观操作层面上作出解析。综上,宏观言外转喻属性推理只是冰山一角。为了言外转喻理论的深入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潜入水下,揭示整座冰山的组构。鉴上,由于原言外转喻属性推理假设存在诸多问题,属性指向研究过于宏观化、宽泛化、常规化及推理操作步骤不明确等,因此本文将力图从听话人角度出发,在微观层面上深入探讨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模式中目标域和源域逆向划分的改革,从而设立听话人角度属性解读机制,破除传统命题形式语用推理表征,确立概念化属性推理模式,继而细化推理步骤,加强言外转喻的解释力,提高可操作性。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概括指出本研究的背景、起因,同时在明确研究目的、假设、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的同时,简要提出原言外转喻理论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通过对转喻观、转喻同其他理论结合的现状以及言外转喻的概括说明,总结转喻理论的优缺点,为后述论述埋下伏笔。第三章理论框架——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加以细化。通过对心理模型、格式塔理论和整合理论的说明与借鉴,支撑本文属性模式、改善原Panther属性模式的不足之余,还为后述属性操作提供了相关素材。第四章为研究结果部分,重点在于分析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构建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并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言外转喻中源域和目标域重新划分,并补充说明言外转喻的矩阵域操作。此外结合具体的语料分析,借助属性模式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生成,微观并细致化属性推理模式。第五章讨论部分简要探讨属性推理对象焦点变更及属性模式认知效果多元性的问题。最后的结论部分重申了本研究的贡献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