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率和稳定是银行业改革的两项重要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体系对内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竞争程度日益增强、银行效率持续提升、金融环境保持稳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银行效率仍相对较低,进一步增强银行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仍是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一项长期目标,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增进银行效率、维护金融稳定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管层必须予以权衡和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2001-200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下降,采用的Rosse-Pazzar检验也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的竞争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测度则表明2001-200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效率有所上升,并且股份制银行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存在着规模无效率。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将稳定目标引入效率与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认为市场集中度下降并不必然导致竞争程度上升,并且由于银行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竞争性均衡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出于对效率与稳定的综合考虑,本文主张应该保持我国商业银行业合理的集中度,构建我国的核心银行,促进在位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增进银行业效率,维护金融稳定,而反对盲目地降低市场集中度,通过数量竞争来提高银行效率。针对基于效率与稳定的我国银行业结构的政策取向,本文提出,必须要改革银行业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杜绝银行业的人为合谋现象,同时要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转换,强化利润回报要求,使其真正发挥核心银行的作用,作为监管层也需要改进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降低银行业的监管服从成本,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避免出现经营类同和低层次竞争,从而更好地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