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口语中“NP1+V+了+有+NumP”格式的句子比较常见,书面语中也见使用。但是“有”在词类划分上存在争议,有动词、焦点标记词和功能范畴等多种不同的说法。本文依据题元理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口语中“NP1+V+了+有+NumP”格式的句子比较常见,书面语中也见使用。但是“有”在词类划分上存在争议,有动词、焦点标记词和功能范畴等多种不同的说法。本文依据题元理论、中节理论和功能范畴假设对该构式进行探讨,重点在于揭示该构式中“有”的句法属性。首先,结合北语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构式“NP1+V+了+有+NumP”中的各个构件进行详细的描写,我们发现NP1可以充当施事、受事、时间、处所等语义角色,在指称属性上倾向于有定。动词从价特征上来说,能够实现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且存在变价现象;从语义特征来说,可以实现为状态动词、活动动词、结果动词和完成动词。“了”的位置实际为时体范畴的位置,“着”和“过”也能进入。NumP必须强制性的实现为NumP,如果替换成其它形式的NP,“有”的句法属性会发生改变,偏离我们研究的“有”,NumP可实现为包含名量的数词短语、包含动量的数词短语以及包含时量的数词短语,它能够充当客体、受事和时间等语义角色。“有”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从隶属度上看不是动词。在该构式中,副词的位置不固定,可以在V前,“有”前或NumP前。其次,根据“有”的用法特点提出了动词假说、限定词假说以及动词性功能范畴假说,结果发现将“有”处理为动词既无法解释“有”的用法特点,也无法遵守题元理论;“有”处理为限定词无法解释“有”本身所具备的动词性;而将“有”处理为标记话题的功能范畴,既能解释“有”的用法特点,也能解释“有”与“是”共现的情况。研究还显示该构式中的数量名序列不能为无定成分,可以用来充当话题。最后,是文章的结语。
其他文献
旅游工艺品—顾名思义是各地旅游景点具备当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且承载着旅行记忆的商品,购买旅游工艺品常常是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旅游工艺品能彰显出旅游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专题研究两组“X来”近义副词。首先从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两组“X来”近义副词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语义特征
“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所谓互文性就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选择吸收和转化,作者对文本的选择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传递了作者自身意识形态
绥宁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位于湘西南边陲,境内语言环境复杂,不仅有汉语的湘方言和赣方言,还有苗语、瑶语、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因此,绥宁方言本身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封闭
自Perlmutter提出非宾格假说以来,众多学者纷纷将其应用于各种语言动词的研究中,而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对汉语动词的非宾格性研究,尤其是在汉语中出现的特殊句式,一直是学者们
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情况有步骤地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问答的一种教学手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
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以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对古巴学生形近字学习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前人形近字的研究进行梳理,介绍了研究内容以及方法,并对古巴哈瓦那大学孔子
致歉语在日常学习与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使用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汉语致歉语形式多样,包含着独特的汉民族礼仪文化,掌握并运用汉语致歉语是外国学生提高汉语交
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反映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适用于不同收入人群间的比较。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恩格尔系数进行城乡比较,发现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确实存在本质性的差
技术的进步使译者专业实践中的工具能力变得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在招聘译者时往往会提出对工具能力方面的要求,MTI院校也意识到工具能力的重要性,并开设相关课程以满足这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