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基础教育一直在探导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看作客体。教育、教学围绕教师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自己的活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满堂灌是其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特征。它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本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侧重论述了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的问题。 文章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状和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的角度出发,着力论述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主体性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目标。文章较为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学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各种流派的主要思想。文章回避了理论工作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争鸣,按照马克思“主体是人”的哲学思想,就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等做了一些肤浅的探索。对于主体性教育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文章归纳了目前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实验的途径,即:1、从自学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独立的自主性。2、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3、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文章通过较为典型的案例的访谈、分析与研究,分别就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引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与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以期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考量与研究之后,得出三点启示,即:1、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充满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2、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3、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保障。文章同时还揭示了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因素及在新时期主体性教育对师生、对课堂的要求。最后,文章指出在中学实施主体性教育,就是解放“人”的教育;就是大胆放手,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去闯,在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中文提要实际生活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