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形容词化类型及其功能分析——以中医英语语篇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_wong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最早研究隐喻的学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并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后来,布莱克等人从语义的角度开始研究隐喻,并提出了“互动论”等。直到20世纪以后,隐喻的研究真正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多学科研究阶段。这一时期,认知观的隐喻和系统功能观的隐喻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知观的代表人物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但是,莱考夫等人的研究只是限制于词汇层面,真正从语法层面来研究隐喻的学者则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代表韩礼德,他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韩礼德曾两次对语法隐喻进行分类。首次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后来马丁补充了语篇隐喻。1999年,他再次对语法隐喻进行分类,将其分为13种,其中与形容词化密切相关的有4种。  本文从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以及多学科研究阶段出发,阐述了隐喻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及其他对语法隐喻的两次分类。进而文章以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十三种分类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形容词化,并将其分为过程的性质化,实体的性质化,关系的性质化及其环境成分的性质化,其中环境的性质化又可分为副词的性质化和介词短语的性质化。同时,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角度出发,讨论了形容词化这一现象在中医英语语篇中的应用及其功能,如提高经济简洁性、加强逻辑关系以及突出文体特征;增强客观性和事实性;以及加强语篇连贯、促进主位,展开论点及其优化句法结构,增强美感等功能。
其他文献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互换,更反映了一种认知的过程。翻译过程离不开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研究,并于90年代末完成了其文化转向。各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阐明了如何实现便携式产品电池的物尽其用。  关键词:便携式产品;线性稳压器;降压一升压转换器;电池    在许多诸如手机、智能电话、数字媒体播放器或数码相机等便携式产品的设计中正出现一种增加功能或提升性能的发展趋势。这通常是通过使用一些功能更为强大的处理器并添加更为复杂的模拟电路来实现,但其结果是使应用电路的功耗更高。通过增加电池容量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耗需求,但这就需要更大容量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古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
在研究文学作品方面,以往的文学理论多是将文学文本作为已经完成了的文学作品或是一个封闭自足系统加以研究。接受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是以研究读者的阅读和批评为中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