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最早研究隐喻的学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并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后来,布莱克等人从语义的角度开始研究隐喻,并提出了“互动论”等。直到20世纪以后,隐喻的研究真正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多学科研究阶段。这一时期,认知观的隐喻和系统功能观的隐喻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知观的代表人物莱考夫和约翰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但是,莱考夫等人的研究只是限制于词汇层面,真正从语法层面来研究隐喻的学者则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代表韩礼德,他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韩礼德曾两次对语法隐喻进行分类。首次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后来马丁补充了语篇隐喻。1999年,他再次对语法隐喻进行分类,将其分为13种,其中与形容词化密切相关的有4种。 本文从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以及多学科研究阶段出发,阐述了隐喻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及其他对语法隐喻的两次分类。进而文章以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十三种分类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形容词化,并将其分为过程的性质化,实体的性质化,关系的性质化及其环境成分的性质化,其中环境的性质化又可分为副词的性质化和介词短语的性质化。同时,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角度出发,讨论了形容词化这一现象在中医英语语篇中的应用及其功能,如提高经济简洁性、加强逻辑关系以及突出文体特征;增强客观性和事实性;以及加强语篇连贯、促进主位,展开论点及其优化句法结构,增强美感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