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发型听力损失,是指出生时不表现,而后天出现的听力损失,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随着环境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比如感染、外伤、噪声等)逐步得到控制,遗传因素对迟发型听力损失的贡献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现有研究表明,这种遗传因素主导的迟发型听力损失中,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DFNA)的听力损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临床表型,而几乎所有的DFNA位点都具有迟发型听力损失的表型,提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DFNA可作为迟发型听力损失很好的研究模型。针对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力损失中的迟发表型进行定位克隆研究,寻找相关的致病基因,将有助于阐释迟发型听力损失的分子遗传机制,进一步明确遗传因素在迟发型听力损失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认识和治疗中国人群的迟发型听力损失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即是利用我们收集到信息丰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迟发型听力损失大家系,采用目前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位置候选基因克隆策略,进行了迟发型听力损失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望克隆出新的迟发型听力损失相关基因。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国DFNA4型迟发型听力损失家系的定位克隆研究本部分对本研究组王秋菊副教授2002年定位的中国DFNA4型迟发型听力损失家系(Z002家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在Z002家系原有定位结果的基础上新增加5名家系成员:包括1名耳聋患者和4名听力正常者,在原定位区域D19S223与D19S571之间19.92cM的区域共选取9个密集的微卫星标记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研究,结果连锁分析在D19S879处取得最大LOD值5.30(θ=0),结合单体型分析中本研究新增加的37号个体存D19S902和D19S879之间一次重要的重组事件,将Z002家系的定位区域由原有的19.92cM明显缩窄至D19S902与D19S907之间5.36cM的区域,大大缩小了候选基因的选取范围。首选该区域内已知的耳聋基因MYH14作为侯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合基因内SNPs单体型构建,成功排除了MYH14基因为中国DFNA4家系致病基因的假设,证实Z002家系存在一个新的耳聋基因,并进一步将定位区域缩小至D19S902-MYH14之间2.5Mb的范围。进一步候选基因筛查排除了KCNN4、KCNA7、KPTN、ERCC1等基因。本研究说明了迟发型DFNA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同时表明在中国DFNA4家系存在一个新的耳聋基因,下一步研究我们很有希望克隆这个新的DFNA4基因。第二部分中国迟发型听力损失家系(Z1318家系和W727家系)的临床遗传学特征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本研究在我们收集到的一系列迟发型听力损失大家系中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两个家系,分别命名为Z1318家系和W727家系,进行了详细地遗传学及临床表型特征分析。这两个家系的表型具有共性:均表现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高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同时又具有个性特征:Z1318家系发病年龄各代问较稳定,为10-20岁,以高频损失为主,听力曲线呈下降型;而W727家系各代差别较大,从6-30岁,且有逐代提前的趋势,听力初以高频下降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听力曲线由下降型变为平坦型。对家系遗传学和表型特征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是进行基因定位克隆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在两个家系内排除了常见耳聋基因GJB2、12SrRNA-A1555G致病的可能后,对Z1318和W727家系分别采用候选基因克隆和位置候选克隆策略寻找其致病基因。应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的方法将W727家系的表型定位于9号染色体9p22.1-p23上D9S269-D9S1684之间10.35cM的区域。该区域与2003年一个意大利家系定位的DFNA47基因座部分重叠,该位点的耳聋基因尚未被克隆,下一步将首先在重叠区域内进行W727家系的基因克隆研究,有望发现DFNA47位点的耳聋基因。值得关注的是,在9号染色体上,本课题组李庆忠、袁虎两位博士分别于2005年、2006年将另外两个迟发型听力损失家系F013及686家系定位在9q31.3-q34.3和9p13.2-9p13.3区域,还有两个已知的迟发型DFNA基因位点——DNA47(9p21-p22)和DFNA36(9q13-q21)也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上述几个家系表型各异(累及不同的听力频率范围、发病年龄各异),定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不同区域,提示9号染色体是存在迟发型听力损失相关基因的热点区域!而W727家系的定位区域与FO13和686家系均没有重叠,因此认为又是一个新的中国耳聋家系定位在9号染色体,进行该家系致病基因的克隆研究,有希望发现新的耳聋基因,丰富迟发型听力损失的分子遗传机制理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