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基于GVC与NVC对接的视角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升级问题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形成的国内分工体系融入全球分工网络,通过采取“干中学”与竞争性模仿策略,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快速工业化。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技术复杂度也已经远超过同等收入国家,甚至接近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然而,由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参与垂直分工,加之“技术封锁”、“市场限制”、“贸易壁垒”等因素,国内代工企业被“俘获”于GVC中低创新能力的低附加值环节,无法向价值链高端跃升。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着力推动我国产业向 GVC 中高端迈进,加快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也明确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诚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转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扩大,将加剧社会矛盾与不安定因素。
  从各地区融入国际专业化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实践不难发现,GVC与国内价值链(Natiaonl Value Chain, NVC)分工有效对接机制的缺失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例,其低附加值的 GVC 嵌入模式主要是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供给为前提与基础的,与中西部地区的分工协作被限制在初级生产要素的供给层面,并没有很好地履行GVC与NVC之间的二传手功能。不仅东部地区自身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而且也限制了其经济扩散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摆脱低端技术路径依赖的贫困陷阱。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区域经济差异与不平衡问题,致使我国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前,“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中国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难以为继,更加迫使我国加快价值链升级进程,并从双重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探索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路径。由此,我们不禁思考,NVC与GVC分工是如何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GVC与NVC分工之间的对接态势如何?如何通过GVC与NVC双重价值链的对接互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促使本文展开相关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基于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尝试从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出发,为协调我国地区差距、破解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逻辑思路在于首先对现有相关研究及理论进行梳理与计量分析,然后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参与NVC和GVC分工的程度及演变态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度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考察国内外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与机制,以及GVC与NVC双重价值链对接互动对于协调地区差距的作用路径,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本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八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框架、主要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方面,并基于此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为范畴界定及文献综述。在这一章,本文先基于现有文献对于区域经济差异、GVC与NVC的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而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最后从区域经济差异、价值链分工、双重价值链对接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概括及综述。
  第三章是关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差异现状的典型事实。本章测度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态势,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了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我们发现,各省市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大多数省份内部的经济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运用夜间灯光数据的测度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大体不差。
  第四章是对不同地区参与GVC和NVC分工的测度。本章主要基于现有GVC分工的理论框架及分解逻辑,将中国省际间投入产出表整合到世界投入产出表中,考察我国各省区在双重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演变。研究表明,部分东部省份参与NVC的程度明显下降,而参与GVC的程度有所上升;省际中间品贸易规模趋于扩大,分工日益密切;国内贸易增加值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外贸易;大部分地区的生产链不断延伸,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仍处于微利运营阶段。
  第五章是关于 NVC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基于新经济地理和区域专业化分工构建了理论框架,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 NVC 分工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显示,各区域之间的简单NVC分工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GVC分工对于NVC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调节效应并不确定,简单NVC分工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地区与产业偏向性。
  第六章为GVC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经验检验。本章首先对GVC框架下中间品关联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然后测度了我国各地区的中间品前向及后向关联指数,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中间品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的前向关联弱化了经济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产率,进而缩小区域差距;中间品出口的后向关联则强化了本地市场效应,加剧了要素市场扭曲,倾向于扩大区域经济差异。
  第七章为GVC与NVC双重价值链对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路径。本章基于国际分工收益分配理论,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维度分析了双重价值链对接互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协调路径,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 GVC 与 NVC 的有效对接,而双重价值链的对接互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同质竞争,进而缩小地区差距。
  第八章为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深化NVC分工体系、优化GVC中间品关联及促进双重价值链对接三个方面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总而言之,相比于现有文献,本文对价值链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将中国省区差异及价值流纳入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同时考察GVC与 NVC 分工及其对接互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并运用现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这有别于只考虑NVC或仅关注GVC的研究。其次,将现有研究中笼统的“国外(或境外)”或“国内”进一步细分到国内各个省市和主要贸易伙伴国,以期更准确细致地把握不同省市在GVC与NVC分工系统中的融入程度及地位演变。第三,本文立足于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提出通过构建 GVC 与 NVC 的有效对接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突破了以往研究关注因果关系忽视实际问题的限制。
其他文献
人性之谜是古往今来圣哲们孜孜探索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性善恶曾是中国先哲为之倾心尽力的永恒命题。戴震兼采汉宋两家,不仅成为乾嘉汉学当之无愧的巨擘,而且也以宋明理学批判跻身清代哲学之翘楚。本文以戴震人性思想为研究论题,以期领略戴震人性论的要旨,管窥中国人性论之真谛。  首先就戴震人性论背景进行分析。文化方面,由于清王朝注重科举、推行文治与文化专制、思想钳制并行于世,使得戴震既有儒家强烈的科举入仕、求“观
学位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一套思辨性极强的哲学体系,其要旨不仅在于去重新探索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根本原理,更在于重建名教秩序。名教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表现出某种维护既成秩序的作用。“独尊儒术”以来,在汉代“以天为本”的权威形式下,名教逐渐走向僵化、异化的局面。当传统“以天为本”的名教秩序已无法持续其生命时,重构名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弼作为士族阶层的一员,他对名教大厦崩毁的深层原因有着敏锐的观
学位
本文题曰“从理学、心学到经学——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共设五章。主要沿用并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详细梳理、检讨作为明代中期思想家的黄绾,其一生道学思想进展过程中从宋儒之学(理学)到王阳明良知学(心学)、再到回归经典(经学)的演变历程,以期论证其学术演变范式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先导性”典范意义。  对于黄绾早年崇奉宋儒之学的历史描述(第一章),主要从以下五个论域涉及,即朱熹及台州朱子
学位
《吕氏春秋》一书体制谨严、规模宏大,许维遹称赞其“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①,然自其被《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之时,即已注定其难以成为显学的命运。类思维,是指建立在“类”观念基础之上的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惜包括类思维在内的思维问题在古代中国强大的经史传统笼罩下,长期处于无人问津之地。本文以“《吕氏春秋》类思维”为论题,就是要通过对《吕氏春秋》类思维的类别划分、具体表现、主导形态等诸多问
学位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从它成立之初,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诸多禅学家的努力之下,形成了独特的成佛理论和修行实践方法,其思维方式影响了东方民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发展。禅宗思维体现在禅宗宗教形式、历史文献、哲学思想等多方面,它是隐形之手拨动着禅宗的发展。  禅宗所开创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顿悟方式不见于印度佛教,而只见于中国佛教,它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外
学位
海德格尔的哲学、美学追问基于三个最基本的维度:存在、真理和语言。存在、真理语言分别为海德格尔不同时期的主题,早期是存在的追问,中期是真理的显现,晚期是语言家园。海德格尔是基于人在语言之说中诗意居住来探讨语言问题,并在存在与语言的关系中去道说语言。海德格尔围绕“诗性的语言”或者“语言的诗性”来展开对语言的思考。存在问题之所以被提起,以及如何去解答,这些都基于:一方面,向古希腊思想之源头的回溯;另一方
学位
在当今,价格促销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工具已经成为商家最常用的业务,与此同时,价格促销也成为最刺激消费者消费的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关于价格促销对消费者的影响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围绕价格促销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重点针对品牌忠诚的概念、国内外价格促销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等问题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以往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等不足,并为开展这一主题的
学位
基于海德格尔中期美学思想,论文对作品及其规定、艺术和艺术的本性进行研究,旨在指明一条由作品向艺术的通达之途。在简述了自古希腊至今的思想家们对作品和艺术的阐释的基础上,肯定了海德格尔对于作品和艺术的理解与论述的独特性与超越性。首先,从作品的现实性出发,展开对作品的追问。通过对纯物、器具、作品的区分,阐明作品何以成为能够敞开真理、敞开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其次,论述了作品是如何通过建立一个世界,制造大地从
学位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结果,它集经济、文化、政治、休闲、娱乐等与一身。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也给城市雕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整合城市建筑功能和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成为势在必行的事,由此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  本文首选通过公共性、空间性、时间延展性等方面对公共艺术界定,认为公共艺术为在不限制公众自由的公共环境下并且得到公众的认可、可以协调环境的、长期或永久存在的
学位
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及医学问题。近五年来,我们利用受体基因敲除小鼠, 结合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基因到行为,研究下丘脑睡眠一觉醒调节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结果表明:脑内组胺的释放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觉醒时的释放量是睡眠时的4倍,组胺H1受体是控制睡眠向觉醒的时相转换,参与觉醒维持的重要受体:内源性睡眠促进物质-前列腺素D2,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