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癌肿,而牙龈癌又是OSCC构成比中占第二或第三位。随着鳞癌不断生长,会侵入周围组织并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虽然很少发生远处转移,但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是头颈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预测因子。术前有明确颈淋巴转移证据者,同期行颈清扫手术没有争议。当术前颈部淋巴结为阴性(cN0)时,是否颈清存在分歧,因为目前在手术前尚未建立测量淋巴结转移的理想方法,因此寻找能够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文献中提出浸润深度可作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因此本文选择浸润深度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这些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明确浸润深度是否可作为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方法:收集病理明确诊断为上颌或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同期选择性颈清的30名患者纳入研究。对牙龈鳞癌的临床因素(年龄、性别、T分类)和病理学因素(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侵袭方式、癌周淋巴细胞密度、脉管侵犯)进行回顾。病理切片需符合镜下可见正常组织基底膜,在此基础上以基底膜为基准线,以平行于基底膜线放置在肿瘤浸润区域最深侧的切线测量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记录为浸润深度。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他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运用SPSS 20.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30例病例中14名患者(46.7%)术后病理淋巴结为阴性(pN0),16名患者(53.3%)术后病理淋巴结出现阳性转移(pN~+)。淋巴结阴性组平均浸润深度为2.19mm,这与淋巴结阳性组中观察到的4.72mm平均值有显著不同。牙龈鳞癌在1mm到1.9mm或更小的浸润深度,没有阳性淋巴结的患者。在2 mm至2.9 mm的浸润深度,11名患者中有1名(9%)至少有1个阳性淋巴结。在3 mm至3.9 mm,6名患者中的5名(83.33%)至少有1个阳性淋巴结。当浸润深度>4mm,10名患者全部发生了1个以上的淋巴结转移。牙龈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和肿瘤侵袭方式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性别、年龄、病理分级、T分期、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密度与牙龈鳞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当中只有浸润深度P值=0.026,OR=15.223,证明浸润深度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ROC曲线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95%可信区间CI:0.931~1,在3.16mm的浸润深度值处确定了有意义的截止值。结论:1.牙龈鳞癌颈部淋巴结区域性转移与浸润深度和侵袭方式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年龄、性别、T分类、分化程度、癌周淋巴细胞密度无明显相关性。2.浸润深度是牙龈鳞癌颈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对评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3.牙龈鳞癌浸润深度大于或等于3.16m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