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都市报受众细分战略研究——以重庆晨报创办《双喜周刊》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将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作当前报业发展境况的一个注脚似乎并无不妥。面对互联网信息产业大潮的冲击、新闻制作和传播的变革、人们阅读方式和阅读喜好的转向,报业发展被认为是从“黄金旺季”逐渐步入到“寒冬萧条期”,订阅量、广告份额、年利润、综合竞争力等一系列数据加入到对这种变化的证明中来,许多报人也无奈发出了“最坏时代”的感慨。但变革意味着机遇,也孕育着希望。仍有一些报媒无惧外部压力,反将其视作自身发展转型的催化剂、助推力,与时俱进、善思谋变、融入潮流,并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突围”路径。  本文选取了都市报受众细分这一视角审视当前报业发展形势,思考报业转型之路。相对而言,都市报市场化程度更高、受媒介变革的影响更明显,求新求变的意识也更强烈。同时,都市报的受众根基更深更坚实,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这赋予了都市报运用受众细分方法促进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对新媒介、都市报、受众细分等关键概念进行了再剖析,对当前新媒介环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媒体受众细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立足于重庆这个拥有3300万人口的西部特大城市,以跻身“全国都市报十强”的《重庆晨报》创办《双喜周刊》为案例,通过对《双喜周刊》的创刊背景、受众定位、发展历程、运营策略以及市场反响等展开综合分析,总结《双喜周刊》在都市报受众细分策略运营上的经验,对报纸继续发扬优势提供借鉴,同时对《双喜周刊》目前的困境和不足予以分析阐释,对《双喜周刊》甚至《重庆晨报》的未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都市报细分受众细分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寻找一些可供都市报参考的规律性路径,以期为全国都市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传者、媒介、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每一环都至关重要,受众作为信息传递的终端,是一切信息传递活动的目的与归宿,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展开对报纸的研究是必要的。泰国的华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文化遗产传播自生自长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单凭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的单打独斗远远不能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传
本文以李宇春粉丝制作的电子杂志《LEE周刊》为例,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手段,通过对粉丝叙事的叙事主体、叙事声音、叙事模式的分析,考察粉丝由被动的受述者转变为主动的叙述者
期刊
期刊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可避免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摩擦,遭遇被忽视或者被拒绝的社会排斥现象。当遭遇社会排斥后,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导致人们的
都市报的创刊,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报种的出现。口语化、故事化、市场性都形成了都市报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报以蓬勃之力驰骋在报业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添了浓重的一笔。虽然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