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炫耀性消费还是慈善行为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可避免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摩擦,遭遇被忽视或者被拒绝的社会排斥现象。当遭遇社会排斥后,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导致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  不同种类的社会排斥会导致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国外学界对社会排斥可能产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在广告领域和消费者行为学领域,有关社会排斥可能导致的跟消费相关的行为后果的实证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排斥在广告学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不同行为后果:1、首次以中国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创造性的将社会排斥与广告联系起来,探究中国消费者遭遇社会排斥后对不同诉求广告的偏好,并探索中介心理机制;2、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在消费情境中消费者遭遇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3、基于以上两点研究,提出在广告策略及营销策略上的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第一,被忽视和被拒绝两种社会排斥存在差异,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慈善捐助两种行为倾向。第二,两种社会排斥导致炫耀性消费或者慈善捐助倾向的中介变量是人的四种基本需求。第三,个体在遭遇社会排斥后,对排斥源和第三方的行为反应是有差别的,在消费环境中分析社会排斥导致的行为后果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第四,社会排斥长期反应的程度比即时反应的程度要弱。
其他文献
期刊
大陆和台湾自古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但由于上世纪以来的历史和政治因素产生了一些阻碍,使两岸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交流形成一定的隔阂,两岸的高等教育交流一度曾处于停滞状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调民族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往往成为国际冲突中抵抗外来压力的重要力量。我国当代民族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反抗外部压力的同时,却也呈现出官方民族主义
传者、媒介、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每一环都至关重要,受众作为信息传递的终端,是一切信息传递活动的目的与归宿,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展开对报纸的研究是必要的。泰国的华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文化遗产传播自生自长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单凭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的单打独斗远远不能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传
本文以李宇春粉丝制作的电子杂志《LEE周刊》为例,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手段,通过对粉丝叙事的叙事主体、叙事声音、叙事模式的分析,考察粉丝由被动的受述者转变为主动的叙述者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