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差分法的FY-2E红外通道晴空区导风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qwe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依据,通过计算FY-2E (FengYun-2E)红外通道图像“晴空”大气层顶的辐射量对大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变化的敏感性,详细分析大气辐射信息结构,建立了提取微弱示踪信号的时间差分算法,并通过追踪提取出的微弱示踪信号来进行晴空区导风。相比于传统的云导风或水汽导风技术,晴空导风可进一步补充人们渴求的大气低层晴空区的运动信息。本文利用MODTRAN4辐射传输模式,结合FY-2E静止卫星红外窗区光谱响应函数,模拟计算了在热带大气、中纬度夏季大气、美国标准大气、中纬度冬季大气四种大气环境下,0-10km各高度层水汽密度△ρ (g/m3)增加10%对FY-2E红外2(11.59~12.79μm)通道亮温增量△TB的贡献,通过定量计算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状态条件下,水汽增量对红外2通道卫星观测亮温增量的影响大小以及主要影响高度;另外还计算了标准大气环境下0-5km各高度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增量△βext(z)分别为50%和30%时,对FY-2E红外1(10.29~11.45μm)通道亮温增量△TB的贡献,定量分析了春季△βext(z)对ATB的影响大小以及主要影响高度。本文选取FY-2E红外通道连续四帧半小时时间分辨率的卫星云图,分别针对台风周围晴空区及干旱半干旱沙尘爆发区进行晴空区导风实验。理论模拟计算和实例分析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时间差分法”追踪红外通道晴空水汽或沙尘气溶胶微弱示踪信号的移动,可以获得传统云导风所无法得到的台风周围晴空区水汽含量高值区及干旱半干旱沙尘爆发区的晴空风场信息。通过定性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晴空风场与NCEP900hPa风场资料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本研究为从卫星红外云图上提取水汽及气溶胶的微弱示踪信号提供了时间差分法的理论基础和实例验证。
其他文献
利用1979—2011年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为IPCC AR5(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准备的模式集合资料,对北半球大洋与大陆区域大气质量重新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估CMIP5(第五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模式对北半球地表气压模拟的能力。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研究表明:随着季节更替,北半球大气质量存在显著的海陆间迁移。在7月份
本文对苏南五市区雷暴气候特征,包括苏南五市区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平均雷暴日月分布特征以及雷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2012年7月3日江苏省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形势分析,结合雷暴天气过程的云团演变特征,分析各对流参数在相应区域表现特征。根据雷暴形成所需要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温度条件等重要因素,并结合业务工作中实际经验,选取了对于雷暴活动指示作用明确的12个参数:对流
中尺度系统时空尺度小、气象要素梯度大,造成的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其精确预报意义重大,目前主要采用集合预报方法。由于我国中尺度集合预报起步较晚,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初始误差的分布认识并未成熟,扰动方案仍需完善;多数学者均针对某一种方案展开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各方案优缺点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配合等。本文运用WRF模式,针对飑线这类系统,首先分析误差演变特征,接着
沙尘气溶胶,即矿物沙尘,是矿物气溶胶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构成成分,主要来源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能见度,恶化空气质量,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危害。然而,沙尘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通过“阳伞效应”、“铁肥效应”以及“冰核效应”将地球圈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人类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直接、间接的辐射效应以及参与云降水过程,成为
云在地球大气能量收支平衡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实时准确地测定云顶高度、云所在高空西风气流,对气象研究和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创新性的将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与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将其引入云顶高度和云迹风反演研究中,并通过选用极轨Terra-ASTER单星多角度3N、3B影像代替常规的静止气象卫星双星影像,实现了分辨率由低至高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ASTE
为了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黄河中游流域暴雨特征,本文首先利用1981—-2010年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黄河中游流域暴雨日数分别做了总体和7、8月份的趋势变化分析、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总体还是7、8月份都有略为增长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显著;在1990—2000年均存在8a显著性周期振荡,总体还持续存在3~4a的周期振荡,7月在80年代初及90年代末有2~3a周期振荡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TRMM3b42卫星降水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带通滤波等气象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江淮河流域旱涝年及早涝转折年的低频振荡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早涝并存年夏
利用MLS卫星的水汽、冰水含量、温度等资料分析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在该区域中主要的脱水机制。在215hPa高度,水汽、冰水含量的高值中心对应于深对流区域(或OLR低值区)。在北半球夏季147hPa高度及以上,水汽的高值中心并不完全对应于深对流区域,这与深对流所能到达的高度有关。水汽的高值中心分布随高度上升向西北方向偏移,季风区的深对流将对流层水汽输送至上层后,水汽被限制在强大的
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黄淮地区的一次双低涡引起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基本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中低空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的生成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和充足的水汽供应;高空槽携带冷空气南下,侵入双低涡后部,使得黄河涡(西北涡)向东南移动、
本文利用最新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主要从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对风暴轴的可能影响和天气尺度瞬变强迫对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究。为了给以上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气候背景,首先我们利用更新至2011年冬季的再分析资料,重新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做了分析,将所得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