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大学是肩负社会任务的重托,立德树人,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而这些使得大学必须坚守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的支柱,是赋予大学生命的灵魂。它滋养着人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人的精神与智慧,成为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家园,并从根本上导引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成为思想与智慧交锋的阵地。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梳理、相关的原始期刊、文献史料的收集,运用归纳总结法,对大学精神进行解读,剖析出大学精神应该是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三个层面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产生于抗战初期,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不过它的分支却在西北地区坚持到了最终的抗战胜利,为西北高等教育留下了永久序曲。西北联大改写了西北地区教育匮乏的现象,成为了西北地区教育中坚力量,对大学精神的诠释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民族精神是一所大学精神的核心和骨架。西北联大在烽火中成立,把民族精神视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施行军事管理及严格的军训,配合抗战的进行,组织抗战团体宣传抗日,救护队,组织全校同学参加抗战敌后工作,开展“抗战史料篡集”工作,发表演讲,从而鼓舞抗战士气。科学精神层面的西北联大是一个求实的、上进的、科学教育健全的大学,用科学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为西北乃至世界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西北联大的的人文精神从“文明其精神”的人文培养和“野蛮其体魄”的全面发展入手,西北联大经历了万难的办校历程,在办学迁移过程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树立了师者风范,进行人文关怀。人文课程从文理、法商、教育、家政等方面严格设置选修以及必修课程,同时西北联大有着严谨治学的学风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般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崇尚学术自由、真理至上。这种精神传统贯穿于西方大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有鉴于此,人们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以及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视为20世纪中国大学精神的代表,也正因为此西南联大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是不断追求自由的真正独立意义的大学体,而如果从这个切点去理解西北联大,得出的结论定会认为西北联大缺乏大学精神,虽然西北联大作为西南联大的兄弟院校,在学术自由方面并不是那么出色,但它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却恰恰对中国大学精神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读。因此,文章从六个部分入手,将西北联大这所封尘已久的学校用大学精神的层面讲述出来,旨在解决现今大学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传承。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选题研究的现状,现今研究成果的简要概况。第二部分对西北联大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环境进行介绍,梳理出西北联大和当今西北高等教育机构的关系和贡献,使人们更能了解西北联大这一辉煌一时的教育机构在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历史地位。该部分概要地从西北联大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层面,层层分析西北联大独特的大学精神。为后续的展开做一个详细的梳理。第三部分,是西北联大的民族精神,是一种融入骨髓的民族精神,在西北联大的校歌中、校训中淋漓尽致的把对于民族的期望,对于抗日胜利的热血,使得西北联大这所学校更加的有血有肉。第四部分,主要梳理了西北联大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从西北联大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和各地的实地考察中看出西北联大求实的科学态度,一种永远在追求进步的科学精神。第五部分西北联大办校历程主要从血与火的迁徙之路、文化底蕴,师生关怀和人文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了解到西北联大的人文精神,在烽火中不断颠沛流离的西北联大不但没有磨灭每个人的精神意志,反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了每个人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第六部分是对西北联大大学精神的一种总结,西北联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了汉中地方的文化进步,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西北联大大学精神的解读,得出对当今社会的三点启示:大学要注重兴学强国、服务于社会;重视人才、加强科学求实精神;雅化风俗、人格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