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l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AC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其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脑梗死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被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多基因遗传病[1]。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中表达量最高的间质胶原酶,可降解人体内丰富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MMP-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MMP-1含量越高之处,斑块越易破裂[2]。近年来MMP-1基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发现MMP-1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1607 bp处鸟嘌呤(guanine,G)插入或缺失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其组织水平不同,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的降解产生不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已有研究显示,MMP-1基因多态现象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有关[3],因此,我们推测MMP-1基因多态性也可能是ACI的遗传易感因素。本研究探讨了MMP-1的基因启动子区上游-1607 bp处1G或2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ACI的关系。 一、目的: 通过检测MMP-1上游-1607 bp处1G或2G的SNP,探讨MMP-1基因多态性与AC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关系。 二、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5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52例,合并颈动脉稳定斑块48例,无颈动脉斑块50例)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MMP-1基因启动子区上游-1607 bp处1G或2G的SNP,并统计分析实验结果。 三、结果: 1、ACI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损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P<0.01;稳定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为P<0.05。 2、易损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ACI组的2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易损斑块组的2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斑块组的2G等位基因频率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 ACI患者的2G/2G基因型频率、2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G/2G基因型可能是ACI的遗传易感基因。ACI组间比较,易损斑块组2G/2G基因型频率和2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稳定斑块组的2G/2G基因型频率、2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2G/2G基因型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CT增强检查的肿瘤位置、大小、有无胸膜凹陷、累及肺静脉情况以及淋巴结大小、位置等征象,以术中淋巴
目的:研究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否存在于颈脊神经节上,探讨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颈性眩晕症状的发病机制,为颈性眩晕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①选取雄性新西兰大
背景:  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发病率约2%,是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一些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6例胆囊结石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分析EGFL7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以便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新的肿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